都9012年了,为什么《主持人大赛》出题还离不开“传统节日”?

都9012年了,为什么《主持人大赛》出题还离不开“传统节日”?

“央视出品,必属精品!”今年央视新推出一档综艺《主持人大赛》,一开播就登上了热搜,网友纷纷直呼:

“我感觉我来地球就是凑数的。”

“真·神仙打架现场。”

“全程跪着看完。”

整个节目节奏紧凑,氛围紧张,选手一上场就要开始“3分钟的自我展示”,紧接着就是“90秒即兴评述”,可谓是争分夺秒。当菠萝怀着激动的心情追完两期《主持人大赛》后,却发现所谓的“即兴评述”也充满“套路”!

不信,大家请看下面的三道题目:

1、假设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这一天,你身在元宵灯会的现场,请进行一段即兴主持。

2、假设在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这一天,你身在农舟赛的活动现场,请进行一段即兴主持。

3、假设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这一天,你将与海外华侨进行直播连线,请进行一段即兴主持。

都9012年了,为什么《主持人大赛》出题还离不开“传统节日”?

咦,好像不管题目如何变化,“中国的传统节日”这几个字始终都有,这波操作难道不是传说中的“换汤不换药?”菠萝不禁想问:都9012年了,为什么央视《主持人大赛》出题还离不了“传统节日”这一耳熟能详的话题?传统节日凭什么有这么旺盛的生命力,让它历经千年仍不消逝?如今我们的社会这么发达,这些所谓的“传统节日”还有必要过吗?

意大利民俗学家亚历山德罗·法拉希曾指出:“节日的社会功能和象征意义是和其一系列的显在价值相关的,而节日庆祝的正是这些显在价值,它是一个民族的意识形态、世界观、社会认同和历史持续性的基础。”

作为传统文化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传统节日涉及艺术、族群、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满足了人们关于情感、道德、信仰等多方面的精神需要。那么弘扬传统节日到底对我们社会有那些积极意义呢?今天,就让菠萝从以下三个方面带领大家探寻“传统节日”背后的力量。

都9012年了,为什么《主持人大赛》出题还离不开“传统节日”?

一、提倡尊老爱幼,保障家庭和睦

《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孝”这个字:“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由此得知,孝字写的就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可见早期人们已十分重视孝道。

早期人们“重孝”不仅体现在《诗经》里,也体现在我国的传统佳节中,“孝”这一观念在我国传统节日“春节”得到了彻底的践行。与平常相比,新春佳节期间更强调族人的亲情与和睦,在欢乐的节日气氛中常常会有进行很多“尊老爱幼”家教活动的典型俗信事例。例如,新年拜年、守岁、发压岁钱等。通过拜节、亲幼往来、仪式活动等节俗突出强调在家庭伦理中的尊老爱幼、尊尊亲亲等道德观念。

都9012年了,为什么《主持人大赛》出题还离不开“传统节日”?

除夕之夜,全家老少欢聚一堂。这时,一般会由晚辈给长辈叩头拜年,祝老人健康长寿。《清嘉录·辞年》:“卑幼行礼于尊长以别岁,俗称‘辞年’。”《岁时广记·除岁》也有相关记载:“痴儿俊女,多达旦不寐,俗云:守冬,爷长命。” “家人长幼悉盛衣服冠,以次拜如礼。饮椒酒为尊长寿。” 作为文化记忆的一种表征,传统节日是传播、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根,寄托着一个民族的信仰与情感。尊老爱幼,不仅体现出伦理上的道德关怀,也有利于稳定家族关系,保障家庭和睦。

二、指导农事更替,促进社会进步

在我国传承至今的民俗节日中,唯有“清明节”是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清明”二字,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草木繁茂之意,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以和为贵”的道德追求。

我们大家都知道,清明节是由二十四节气演化而来的节日,是农事活动安排的关节点,对农业生产都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许多有关清明节的民谚都集中体现了不误农时、祈求农业丰收的美好愿望。如“清明要明,谷雨要霜”;“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这些俗语,大多是根据实际经验总结得出,体现出农业生产符合自然规律这一特点,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都9012年了,为什么《主持人大赛》出题还离不开“传统节日”?

其次,清明对古代社会民众生活有观念指导的作用。古代社会人们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乃至家庭生都严格按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礼治秩序下进行。在传统社会,遵守家族伦理规范并在其严格指导下有序地生活,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所以,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古代伦理社会,清明节祭祖扫墓无疑是一个人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它意味着你得到家族长辈的认可,是这个庞大的族系中的一份子。再如,“清明踏青人如草,长青不老”、“清明不禁火将遭雹子害”、 “清明插柳辟邪”等民间俗语,不仅丰富了节日生活的精神内容,也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激发爱国信念,维护国家团结

我国古代有许多以纪念仁人贤士为核心内容的节日,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端午节。端午节,又名端阳、端午、端五、五月五、女儿节、诗人节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多样化。事实正是如此,端午节的起源问题非常复杂,历来众说纷纭,至今依然争论不休。但就目前来看,关于端午节起源的观点主要指纪念屈原。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传统观点,主要依据是吴均的《续齐谐记》及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

端午节民间普遍纪念屈原习俗的形成,除了屈原本人杰出的文学贡献、丰富的人格魅力外,和他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分不开。宋代朝廷追封屈原为“忠烈公”,并正式将每年的五月五日定为端午节,传谕全国纪念屈原。至今,每到端午节,人们吃粽子、赛龙舟,以感念屈原的爱国热情。

都9012年了,为什么《主持人大赛》出题还离不开“传统节日”?

历经岁月更替,端午纪念屈原这一行为却始终没有停止。经过千年的时光,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种子早已深情地播撒在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心头。当我们面对外敌的侵辱,是屈原那悲亢壮烈的讴歌,唤起无数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成为抵御外来入侵的动力。

爱国主义逐渐成为端午节的主要精神支柱之一,也使它富有教育意义从而历代受到重视与提倡。当我们把将端午节和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结合在一起时,这个古老的节日便鲜活了起来,具有了丰富文化内涵。

结语

诗人北岛曾说:“不懂得传统的人正如没有地图的旅行者,不可能远行。”历史用千万年的岁月织出一条名为传承的线,一端连着古老而遥远的过去,另一端则连接这看不见的未来。

到了现代,我们用公元纪年来记录时间,许多的现代节日也仍以数字来表示,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双十一光棍节”等等,简单好记的同时,却丧失了节日的独特韵味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东京梦华录》里描写的中秋夜景?

“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丝簧鼎沸,竟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笙歌鼎沸,儿童嬉戏,家人团聚,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美丽的画卷!作为中国民族独特的文化核心,传统节日是我们连接过去和未来无法取代的丝线。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该牢牢握住手中的这缕丝线,永不放弃对传统节日的坚守!

参考书目:

[1]马福贞:《中国节日风情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2]林慧:《文化记忆的追寻与重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