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VS 传统节日,过不过节谁说了算?

又临近圣诞节了,过还是不过,这是个问题。

圣诞节VS 传统节日,过不过节谁说了算?


近两年圣诞节的"节日氛围"不见特别隆重,各大商场的装饰也显得低调简单,这跟国家提倡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有关。第一次知道还有这么一个工程。

回想自己对于传统节日的感情,好像与国家推广的工程不甚相关,大多都是与家有关,与吃有关。

春节自是不必说了,儿时除夕饭的繁琐,豪华程度超出日常认知。香肠、腊肉是提前预备,各色菜式既遵循旧例,又偶有创新,母亲每次竭尽所能为家人准备一大桌子菜,每年过年,年年如此。

圣诞节VS 传统节日,过不过节谁说了算?


在年夜饭开餐之前,还需祭拜先人,虽说在城市中,偶有不便,但纸钱,香烛也一应俱全。饭菜上桌之后,先要摆放供奉,做孩子的时候哪里忍得住,少不得上手捞几口先吃上,这时如被母亲发现,就要用筷子伺候。所以从小炼就火眼金睛,要快、准、稳,然后若无其事的从桌边走开。待到敬了酒,点燃了香烛,焚烧了纸钱,燃放了鞭炮之后,家人再上桌,父母开始动了筷子,孩子们才能举筷开吃。

圣诞节VS 传统节日,过不过节谁说了算?


儿时的除夕,是伴随着的燃烧的纸钱,混和着饭菜的诱人香味度过的。透过弥漫的青烟,似乎能够探寻到血脉的源头,不忘那些逝去的生命也曾经跳动,热烈,鲜活。

接下来的元宵节,自然是要吃汤圆的,或者叫做元宵,南北各有不同,有馅儿的,没馅儿的,芝麻的,花生的,多少不论,但总要应景。

圣诞节VS 传统节日,过不过节谁说了算?


二月二龙抬头,要去剃头剪发;三月三是吃红蛋。孩子们带着自家煮的红蛋去学校,相互碰撞戏耍,最后谁的红蛋不破,便是考了状元也不及的自豪,小小的欢喜能得意上一整天。失败者也未见伤心,高高兴兴地剥了红蛋壳,高高兴兴地吃了,高高兴兴地吹嘘胜绩,却绝口不提失败。

圣诞节VS 传统节日,过不过节谁说了算?


到了清明时节,扫墓上坟提上日程,准备各种传统食物,到了正日子,全家出动,不见得有多少哀思,更像是一次春天的出游。想来家中祖先若能开明,看见后辈怀有欢快心情来看望,祭奠自己,是不是也会感到一些欣慰?

圣诞节VS 传统节日,过不过节谁说了算?


端午节总是粽子,每到时节,粽叶飘香。后来才知道,粽叶也分两种,南方巴掌宽的是粽叶,北方狭长的是芦苇叶。至于口味,大江南北,甜的,咸的,肉的,素的,难以统一,各派自是有各自的传统,各自的道理,有人推崇,有人批驳,有人据理力争,每年都要来一次,只要不上升到谩骂,鸡飞狗跳的,也不乏热闹。

圣诞节VS 传统节日,过不过节谁说了算?


七夕未必会刻意去过节。到了那天,如若刚好记得,家中有孩子的,老人大概还是会说上一说,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只不过今年听,明年也听,两三年的功夫,最后变成陈芝麻烂谷子的故事,小孩子们倦了,大人也就没兴致讲了。

再或者牛郎织女的故事,在逻辑上总有漏洞。小时候看着天上的星星,怎么也不相信会有鹊桥,大概早早的就知道天上星星其实相距甚远,而且炙热,绝不会有生命。而且故事总是包含了压制和强迫,又过于伤感,没有快乐的感觉,小孩子们大概是不大喜欢的。

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在家乡似乎尤为重视,"七月半,鬼乱窜"。在餐桌上,隆重的程度仅次于春节,但在祭奠的规格上似乎还要更甚一筹。每家每户要准备包封——像一只信封,将纸钱一摞一摞装入包封,再写上故去亲人的名字,还有落款,日期。离开的亲人越多,包封就越多,特定的年份,还会更多。

圣诞节VS 传统节日,过不过节谁说了算?


以前,看着父母每年如此兴师动众,心中略有些不以为然,后来,母亲看出来了,便说:"这也不是封建迷信,不过传统罢了,我们在的时候,尽尽心意,我们不在了,也不会要求你们非要这样的……"

如今想来,深感惭愧。

重阳节则是登高,印象更深的还是那句诗句。没有重视,也没有不重视,顺其自然的过去。想必是没什么应景的吃的,所以印象不够深刻。后来重视,是因为母亲生日在此之后,九月九作为一个标志,看着到了,就念着母亲的生日也快到了,重阳节也就有了别样的意味。再后来,好像官方推崇提倡,大概又是老人节了。

在面对圣诞节"入侵"的时候,会提出"振兴"中国传统节日的"工程",丰富传统节日的内涵。可是传统节日的内涵是什么?

具体到个人,传统的节日是家庭的生活的一部分,是火红的鞭炮,是粽叶的清香,是黄酒划过舌尖的甘涩,是母亲包饺子的背影;还是家庭中进退的礼仪,是父母身体力行的坚守,是追逝,是怀思,是欢快的当下,也是对故去的温情。传统一直是存在于人身上,存在于家庭教育之中,存在于行为举止之间,是代际间思想行为的继承,是文化的认同。这是个人行为的选择,既不能强迫,也不用强迫。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