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糧補貼為何難激發農民種植的積極性?

天予商道


說白了,農民骨子裡有存在強迫性,國家越對農民政策好,農民就將自己當皇上享受起來了,如今不但荒廢土地,還白伸手要錢養老。

中囯的農業政策應該吸取經驗教訓,對農業該有個更大更長遠的發展䇿略。


貓咪—地球


你好!我是南疆詩哥,我來回答這個問題。結合當前南方農村情況,我認為農民對種地積極不高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種地生產出來的農作物不值錢V投入成本大,盈利小。農民會算帳,會找別的門路去掙錢養家。

二、農民不懂農產品市場運作。面對自家辛辛苦苦生產出來的農產品,農民不懂經營,不會去創造追求農產品更大的利益,比如農產品的深度經營、包裝、銷售、加工、轉型二次加工等等,農民更沒有能力去做大宗農產品的市場開發,只能把農產品賤賣給中間商,收入少得可憐。中間商把農產品賣到城市,掙了大錢。

三、國家糧食補貼雖然多,但補不回農民種地的高成本。物價高,肥料農藥、人工費等等日漸漲高的情況下,在農民的眼裡,國家糧食補貼真救不了急。

四、農民不敢向大的方面搞農業大開發。農村種植養殖技術含量大,市場風險大,容易虧本。農民不是個個都有錢去做大規模種植、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等,能當上農業企業大老闆的,佔比很小。

五、大部分的農民的生活還很困難,有的農民的困難程度與貧困戶沒什麼兩樣,只有去經濟發達地區打工,才能補貼家用,維持家庭生存。農民為了生存只能暫時扔下田地去外地打工。

以上觀點純屬個人之解,還望批評指正。


南寧詩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