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以何种方式去阅读鲁迅先生的文章?

霍敏亚


不同的哈姆雷特会有不同的想法。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我很荣幸在此表达我的看法。众所周知,鲁迅先生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文坛巨匠,其文章内涵深刻且针砭时弊,当我们对文章追根溯源不难可以发现它们就是那个年代的缩影。针对这个特点,我认为可以用一种“代入”的方式去阅读鲁迅先生的著作。

首先是“情景代入”。所谓情景,指的是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在读任何一部经典时,最好要先熟悉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将相应的背景代入,会使得著作更具立体感,便于我们宏观把握作品,同时也为我们与作者进行精神对话打下基础。当我们谈到《故乡》,一幅看瓜少年刺猹图映入眼帘,少年闰土与我在儿时是彼此的玩伴。寒更暑替,当我再次回到故乡去拜访闰土时,他变得陌生了,他唤了一句“老爷”彻底地拉开了我们的距离。为什么会如此?那便得从作品的时代出发,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于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农民仍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的精神被束缚,纯真人性的扭曲,使得我与闰土间产生了一道无形的墙。

其次是“人物代入”。人物代入则是要求我们要想人物之所想,体人物之所感。名篇《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主流虽认为狂人是一个典型的象征形象,但同时我们也可以设身处地地进入文中狂人那臆想的世界,去体会他的内心。文中说道“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细细品味则可轻易体会到狂人孤独无助的感受,那迫害人的封建制度和家庭礼教则是罪魁祸首。因此用人物代入去把握住人物的思想感情,可以容易地拨开云雾直奔主题。

最后是“思想代入”。思想代入指的是当我们难以把握作品的主旨是,我们可以从作者本身的主要思想出发,去找寻相契合的点,从而再去衍生其他方面的想法。在《阿Q正传》中,我们大致知道这是一个青年农民的不幸经历,我们从中能得到些什么?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是为了唤醒国民麻木不仁的思想,我们可以从这一点切入去挖掘《阿Q正传》给我们的启示,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那时一大群麻木、自私、冷漠的中国人对于革命有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体现出明显过客看客心态。阿Q,他曾经作为看客去观看别人杀头,到最后自己沦为被看者要被杀头,鲁迅先生用血的教训告诉世人,他人的今天也许就是自己的明天,给世人一种振聋发聩之感,让国民麻木的思想渐渐得以解放。

以上为笔者个人见解,若有不当之处,望海涵。


PERCEIVE南絮


应该用鄙视与批判的方式去阅读鲁迅的文章。如果你把鲁迅当先生。你也就是鲁迅所说的劣等民族了。你心里会充满负能量。你会变态。你会视你妈的催婚变成是对你的压迫。你会把你的懦弱表现为孝心。然后说孝吃人了。你会沉沦在你的阴影里。你会变得没有责任,自己家里有老婆,还到外面玩女人。给自己流氓行径找借口。自己是被逼的。玩女人居然还玩自己的学生。道德在那里。于是批封建的道德吃人。呜呼哀哉。人不要脸竞如此。


吴山野士


读鲁迅的文,首先要了解作家当时所处的环境。

鲁迅因为所处的特殊环境,使他的写作风格趋于隐晦。有些话不能敞开说,有些事也不能光明正大的去做,但这并不能让作家闭嘴,他弃医从文,因为觉得“脑子的健康比身体的健康更重要”,他要发声,以批判愚民的统治阶级,和一些病态的社会现象,同时也为了给已被“愚民教条”洗脑的普通老百姓指点方向。

他选择了一条比较艰辛的反抗之路,他对反动统治者横眉冷对,不惧千夫所指,是个硬当当的战士。但他对老百姓却低头俯身,甘作孺子老牛。

作家善于白描,刻意不流露自己的思想感情,经常明褒暗讽,笔锋如刀,直戳对手要害。但对家人和同胞却是非常之容忍,弟弟周作人和他的日本老婆对鲁迅得寸进尺百般欺侮,鲁迅却从未做出反抗和回应,只是取了个“宴之敖者”(意思是从日本女人的家里逃出去)的笔名调侃一下。对待故乡尖酸刻薄的乡邻杨二婶,也只是在外表描写中不带感情色彩地“白描”一下,以表示自己的不喜。

读鲁迅的文,了解他所处的环境和他自身的性格特点非常重要,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走近作家的内心世界与他共情,知他苦乐,懂他悲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