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画记·陆治:务出其胸中奇气,以与古人角(下)

王世贞与苏州画家交往最密切者有两位,一是钱谷,二是陆治。关于王世贞与陆治交往的最早记录,见于王世贞在嘉靖四十五年所写《访支硎陆叔平》一诗:


握手无论相见迟,江东耆俊总看谁。

君深绿绮弦中语,我爱蓝田画里诗。

旋收磵溜供茶鼎,更遣春山佐酒巵。

临别为言堪忆处,嫩篁新月坐天池。


这一年陆治已70岁,而王世贞40岁。虽然两人有着不小的年龄差,但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密切交往的朋友。两人握手言欢,王世贞深感自己认识陆治太晚。王世贞第一次来到陆治家时,在那里看到了陆所绘的一幅《春日桃花图》,王见后颇为喜爱。然他在此前已听闻过陆治为人耿介,若有人向其索画,很可能会遭到拒绝,也许是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尴尬局面,王世贞未曾张口。但是,那时的陆治很想请王世贞给自己写篇传记,但也不好意思直接跟王提出这样的要求,于是请王徲登来转述自己的意思。想来王徲登后来也说到王世贞喜欢那幅《春日桃花图》,因此最后的结局是皆大欢喜,王世贞为陆治写了篇《陆叔平先生传》,陆治则把《春日桃花图》赠给了王世贞。王世贞在《陆叔平先生传》中也提到了赠画之事,以及陆治的耿介性格:


叔平负节癖,晚益甚。有一贵官子因所知某以画请,叔平为作数幅答之,乃贽币直数十金以谢,叔平曰:吾为所知某,非为公也。立却之。余遘先戚庐居,则致吊,更数月见遗《桃源图》大襞纸,曰:区区三岁之力,以博一笑耳,非敢有请也。后更托余所知来,意欲求为传。余素高其人,许之,叔平乃大喜,贽币拜请。余文成,会襄先事,叔平踤行至墓所,余报谢,邀留竟日夕。其所居萧然也,呼羊酒剧饮。自是,从洞庭游,得余诗辄分为十六景,画以见贻。又为余临王安道《华山图》四十,皆有妙致。余固未之敢请也。凡叔平画,强之必不得,不强乃或可得。


觅画记·陆治:务出其胸中奇气,以与古人角(下)

《花卉扇面》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陆治把那幅《春日桃花图》赠给了王世贞,从文中可知,这幅作品乃是他陆陆续续画了三年之久,这样的精心之作难怪让鉴赏大家王世贞一见倾心。后来,王世贞邀请陆治乘船同游洞庭湖,陆治根据王世贞所作十六首诗画了十六幅画作。对于这件作品,王世贞也十分喜爱,在这组图上写下了如下跋语:


余以壬申之秋九月游洞庭,而陆丈叔平时亦从诸少年往,盖七十七矣,而簮履在云气间若飞。归日始草一记及古体若干首,以贻陆丈,存故事耳。居明年之五月,而陆丈来访,则出古纸十六幅,各为一景,若探余诗之景不重犯者而貌之。其秋骨秀削,浮天渺弥,的然为太湖两洞庭传神无爽也。

觅画记·陆治:务出其胸中奇气,以与古人角(下)

巷名牌

觅画记·陆治:务出其胸中奇气,以与古人角(下)

此牌上未提及陆包山祠


出于这样的喜爱,王世贞还准备再请陆治画《游太和图》,但可惜这件事未曾实施陆治就去世了。他在《再题〈游太湖图〉记》中称:“余以癸酉游太湖,游之明年,而陆丈为余图。图成之二年,而余果避言还里。过陆丈,时已病矣,犹津津谈明年当为公貌太和,以媲太湖,作天下大观。亡何,竟捐馆。……而陆丈竟不能践八十二之约,以成我太和观,则可叹也。”


觅画记·陆治:务出其胸中奇气,以与古人角(下)

路过一家画店


对于这种成组的纪游图,张子靖在其论文中认为:“早在吴门画派自沈周开始就也已有纪游图的先例。但所绘纪游图大多是单幅画,即便以组画的形式出现,也仍然是景点甚少的画卷,沈周的《西山观雨图卷》和文征明《天平纪游图轴》都是如此。”看来吴门派以前的纪游图大多是单幅,直到陆治和钱谷之后,才有了成组的出现:“到了吴门后期,即陆治、钱谷一代,随着王世贞邀人作画的风气盛行,一种多景点的纪游图册多了起来。陆治与钱谷为王世贞所作的纪游山水画在画页总数上十分惊人。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当属钱谷及其学生为王世贞所绘的《纪行图册》,多达八十二开,而陆治的《游洞庭图册》也有十六开,其中景色既来自身经目历,亦与王世贞的游记和纪游诗相表里,故被称为《游洞庭诗画册》。”


觅画记·陆治:务出其胸中奇气,以与古人角(下)

与时俱进的介绍牌


在吴门画派之前,已经出现过成组的纪游图。早在明洪武十六年,王履就画了一组《华山图册》,此册有四十图之多。万历元年,王世贞在太仓一位收藏家的府上看到了王履的这册《华山图册》,对此深为喜爱,于是在这本图册内写了一篇长跋,该跋中有这样一段话:


洪武中,吾州王履安道独能以知命之岁,挟策冒险,凌绝顶,探幽宅,与羽人静姝问答,归而笔之,记若诗,又能托之画,而天外三峰高奇旷奥之胜尽矣。画册凡四十,绝得马夏风格,天骨遒爽,书法亦纯雅可爱。安道殁,归之里人武氏而失其四,后于长干酒肆见之,宛然延津之合也,倾橐金购归,为武家雅语,垂二百年,而吾友人李宪使攀龙复能登其巅,所至书吾姓名于石,而吾又托友人王参政道行刻石莲花峰。今夏复从武侯所借观安道画册及诗记,磅礴累日,太华既两有吾名姓,而吾胸中又具一太华矣,是何必减三君子耶!为大粲笑识其末。万历改元岁琅琊王世贞于练川舟中书。


王世贞看到王履的《华山图册》后十分喜爱,想起了朋友李攀龙曾经登上华山之巅,并且还在华山顶上的一块巨石上写上了王世贞的大名,后来王世贞又曾经托朋友在莲花峰上刻石,如此说来,华山与王世贞有着两番因缘。而今在收藏家武侯这里借观王履的《华山图册》,这更让他神往华山之游,可惜他无暇亲往登临。


觅画记·陆治:务出其胸中奇气,以与古人角(下)

未曾整修过的小巷

觅画记·陆治:务出其胸中奇气,以与古人角(下)

隧园之家

觅画记·陆治:务出其胸中奇气,以与古人角(下)

花墙


王世贞对王履的《华山图册》十分喜爱,因此想请钱谷临摹一份,但不知什么原因,这个愿望未能实现。此后不久,恰好陆治来拜访他,于是王世贞又想请陆治来临摹《华山图册》,然他考虑到陆治已78岁,故不忍张口。没想到的是,陆治看完《华山图册》后十分喜爱,主动提出要为王世贞临摹此图册。陆治临摹完此图后,也写了篇后记:


余读沧溟李先生游华山记,三复而始,若神游削成,然未得其象也。复于凤洲王先生所得见前哲王安道所图四十帧,不觉惘然自失曰:此以山川为宗,故能摩弄造化而游刃涂辙之外者,则又身在华岳,真见沧溟景中之文矣。乃将摹而合之。然余之拟议安道,犹安道之于华山。运斤处不免有意,又安得相忘于意象与王先生观之骊黄之外哉!


从这段后记可知,陆治临摹王履的《华山图册》并没有原模原样的照本宣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则是“运斤处不免有意”,看来他在临摹之时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及绘画风格。这种加以己意的临摹方式似乎并未令到王世贞满意,当他得到陆治的临摹之作后,又写下这样一段跋语:


余既为武侯跋王安道《华山图》,意欲乞钱叔宝手摹而未果。逾月陆丈叔平来访,出图难其老,侍之,至暮,口不忍言摹画事也。陆丈手其册不置曰:此老遂能接宋人,不至作胜国弱腕,第少生耳。顾欣然谓余“为子留数日存其大都,当更为究丹青理也。”陆丈画品与安道同,故特相契合,画成当彼此以意甲乙耳。不必规规骊黄之迹也。


觅画记·陆治:务出其胸中奇气,以与古人角(下)

开门手法粗糙

觅画记·陆治:务出其胸中奇气,以与古人角(下)

整修完好的院落

觅画记·陆治:务出其胸中奇气,以与古人角(下)

站在门口探望一眼


这段话讲述了陆治对《华山图册》的喜爱,因为陆治拿在手中就不愿意放下,然而陆治的临摹品却与原作有一定区别,按王世贞的画来说则是“画成彼此以意甲乙耳”。但正如前面所引,这并不是说陆治的临摹品达不到原作水准,而是原作与临摹品之间的区别恰是陆治有意为之。但总体而言,王世贞对陆治的画风颇为喜爱,王世贞在《弇州续稿》中称:“胜国以来,写花卉者,无如吾吴郡。而吴郡自沈启南后,无如陈道复、陆叔平。然道复妙而不真,叔平真而不妙,周之冕似能兼撮二子之长。”


王世贞认为吴门画派中的画家大多擅长花卉,并且沈周之后就属陈淳和陆治了。但他同时又说,这两位大画家的花卉作品各有瑕疵在,不如周之冕能取其两家之长。看来王世贞既能看到陆治作品的优点,同样也能看到其缺点。然而陆治在花卉方面也确实是位名家,清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说道:“有明一代之画,若沈周、王问、王榖祥、陆治、孙克弘、鲁治、陈淳、周之冕等,皆能花卉。”


王世贞对于陆治的赏识,使得陆治的名气更为世人所知,朱燕楠在《陆治与王世贞书画交游考》一文中详细梳理了二人的关系,而后给出的结论为:“在吴门诸多的后辈画家中,陆治的艺术面貌突出,山水、花鸟兼长。他以隐士自处,其个人生平以及画艺,多由王世贞代为书写与审定。其中,王世贞与陆治的书画交游,以王世贞主导的书画作品制作为主。依仗王世贞在吴中文坛的地位,陆治个人声望得以提高。”


就绘画技巧而言,陆治也是转益多师,他也曾模仿过王蒙的画风,他在所绘《高士听泉图》的跋语中写道:“余少师黄鹤山樵,颇亦窥其蹊径,复以草草漫应,久不为之。盖山樵笔意古雅,多萧闲林壑之趣,非澄怀弄笔,罕臻其妙。嘉靖戊申之秋,山居累月,悠然有山樵之思。遂作此幅,虽笔墨苍老,差胜于前,而山樵之意,失已多矣。”


潘文协在《画是无声诗——读明陆治〈唐宋诗意图册〉》一文中仔细分析了苏州博物馆所藏该图。这组《唐宋诗意图册》总计有十二幅之多,每一幅图都是按照一首唐诗的意境所绘,对此该文引用了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的一段评语:


唐人妙句,一经名士图写,更足千古。其杰出者,定当以子畏“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为最;征明“宅近青山同谢朓,门垂碧柳似陶潜”次之。其前则用嘉“水回青嶂合,云渡绿溪阴”、廷美“阊门柳色烟中远,茂苑莺声雨后新”、启南“春日莺啼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间”;其后则仇英“花远重重树,云轻处处山”、陈淳“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陆治“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文伯仁“云间树色千花满,竹里泉声百道飞”、文嘉“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皆其烜赫有名者也。


看来陆治与当时的许多大画家,如沈周、陈淳等均能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笔来展现古人的诗境。而对于其运笔方式,潘文协在该文的结尾中总结道:“在风格上,整套册页画法以浅绛为主,渴笔干皴,勾勒坡石,取意足而已;花青、淡赭晕染,格调清丽尤在微妙之间。笔墨峭秀,赋色雅淡,不但可谓确切地传达出了诗句的意境和江南平淡悠远的气息,还力矫文征明之后末流画家纤媚甜俗之习,颇为难得。画上小楷题字,亦清劲古澹,颇得文征明之神韵。”


关于陆治在苏州的痕迹,《沧浪区志》编纂委员会所编的《苏州地方志·沧浪区志上册》的列表中写道:“名称:陆包山祠;所在地:庙堂巷8号;备注:祀画家陆治”,而我将此设定为寻访目标。


觅画记·陆治:务出其胸中奇气,以与古人角(下)

大门紧闭

觅画记·陆治:务出其胸中奇气,以与古人角(下)

覆盖的古井


2018年12月28日,在平江华府副总经理朱雪春的带领下,由富筱栋驱车来到此巷。该巷狭窄,只能将车停在巷口,而后步行入内。在巷口看到两个介绍牌,上面都没有提到陆包山祠,按照门牌找到庙堂巷8号,这里是一所前些年盖的楼房,大门紧闭,侧旁悬挂着“上海外贸休养院”的铜牌。朱总上前敲了几次门,里面都无人应答,故我们决定先到此巷探看情形。


觅画记·陆治:务出其胸中奇气,以与古人角(下)

老院落

觅画记·陆治:务出其胸中奇气,以与古人角(下)

走进其中


就宽度来说,庙堂巷大于苏州许多小巷,至少这里可以进车。一路向前走,看到了一些老的院落。进入一院,看到这里有用破扶椅覆盖着的一口古井。移开扶椅视之,井圈完好,感觉像是明代制式,不知道当年陆治是否使用过这口井。向井内探望,感觉里面的水面距井口不足两米。江南水资源丰沛,不知道这给盖楼房是否带来较大影响。


觅画记·陆治:务出其胸中奇气,以与古人角(下)

逃生通道

觅画记·陆治:务出其胸中奇气,以与古人角(下)

院落中的树

觅画记·陆治:务出其胸中奇气,以与古人角(下)

仅余窄窄的过道


前往不远,看到一个小的夹道,朱总说这样的夹道是大户人家建房时特意留出的防火墙,或者叫逃生墙,他赞叹这种墙在设计上的巧妙。由此穿行到另一个院落,这里的状况与其他老院落相仿佛,都有着几十年前的私搭乱盖。以前住房紧张,住户们也只能尽量地蚕食院中的隙地,毕竟生存是第一大道理。而在这一带的老街区内,看到不少“党员在行动”的金属牌,这些牌上都介绍着附近的历史。还有一处院落名叫“随园之家”,我不清楚这是否跟袁枚有关系。


觅画记·陆治:务出其胸中奇气,以与古人角(下)

严格的入内条件

觅画记·陆治:务出其胸中奇气,以与古人角(下)

畅园外观

觅画记·陆治:务出其胸中奇气,以与古人角(下)

深巷

觅画记·陆治:务出其胸中奇气,以与古人角(下)

改小的门


走到庙堂巷中段的位置,看到了一处重新修造好的老院落,本欲进内一探究竟,门卫却说这里不对游客开放。然而在门口看到了介绍牌,上面写明这里叫畅园,并且可以预约免费开放,每天上、下午各限50人,开放时间是每月第一个双休日。这两个条件我们都不符合,故进内一看的愿望无法实现,于是继续前行。


觅画记·陆治:务出其胸中奇气,以与古人角(下)

院落保持完好

觅画记·陆治:务出其胸中奇气,以与古人角(下)

现今的住户

觅画记·陆治:务出其胸中奇气,以与古人角(下)

隔墙飞过柑橘影


从16号院穿入,在这一带看到了较为完好的砖雕门楼,但大门已经被缩小了三分之二。走入院中,里面的房屋保护得也颇为完好,只是不知道这是谁的故居。在这一带的墙上我们又看到了一块“党员在行动”金属牌,此牌中对巷堂巷有如下描绘:“庙堂巷东出养育巷,西出剪金桥巷。始称于宋,古有东岳仁圣庙,故名。旧时律师居此者甚多。巷内有包山祠堂、一文厅以及畅园等古建筑。巷长406米。”


觅画记·陆治:务出其胸中奇气,以与古人角(下)

此牌上提到了包山祠堂

觅画记·陆治:务出其胸中奇气,以与古人角(下)

远远地望一望休养院侧墙

觅画记·陆治:务出其胸中奇气,以与古人角(下)

休养院门牌号


看来庙堂巷内确实曾经有过包山祠堂,只可惜此牌中没有标明祠堂的具体门牌号。在这个院落内遇到一位坐在躺椅上晒太阳的老人,朱总用苏州话问他陆包山祠的具体位置,一番交谈后,确定了巷口的那个休养院就是当年的陆包山祠。向老人道谢后,又回到了该楼前。旁边有个洗衣店,两位工作人员看我们向内东瞧西看,于是问我们有什么事。我问她们如何能进入休养院,她们说这里不对外开放,我问是什么原因,对方却说这里始终不开放。看来问不出所以然,我只好走到大门前,通过一个小小的方洞向内探望,看到院落里有一个小花池,但花池是用水泥砌就者,显然不是旧物。花池的后方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的楼房,看来包山祠在此除了剩下这个地名,已经看不到任何痕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