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石縣“七大模型”助推“五地一產”入市改革著力消薄壯大集體經濟

“五地一產”入市改革是晉中市2020年農村改革的破題之舉,也是“三農”工作的重頭戲。“五地一產”入市改革工作開展以來,靈石縣高位推進,精準施策,把“五地一產”入市改革作為消薄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新引擎”,在全縣認真摸排、梳理分析,因地制宜、大膽探索,初步形成了廠礦反哺、文旅融合、龍頭鏈接、資產發包、託管經營、“抱團”發展、鄉賢創業“七大模型”。

廠礦反哺型

依託縣內工礦企業數量多、發展良好的特殊優勢,引導實力雄厚的企業對所在鄉村的“五地一產”進行打包租賃,規劃發展農業產業,吸收農戶就業,實現村集體、村民和企業的三贏目標。如:馬和鄉馬和村採用集中流轉形式,流轉村民土地530畝,以每畝每年800元租金流轉給紅杏農牧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帶動150戶村民年增收42.4萬元。

文旅融合型

依託王家大院等文旅資源優勢,引導、撬動社會資本,拓展旅遊項目、延伸旅遊服務、提升景區品質,實現多經營主體投入、旅遊產業集群發展和村集體、農戶高質量增收。如:靜升鎮靜升村利用王家大院景區周邊312畝土地,引入靈石縣靖燁旅遊文化開發有限公司,投資8.59億元,規劃建設民俗窯洞、民俗酒店、仿古住宅樓、地坑院、地宮院、洞穴溫泉、接待中心、生態養殖園和生態種植園等,建成後將全面帶動農、林、牧、漁發展,創造直接就業崗位約300個,間接就業崗位1000人,創造稅收約1000萬元。

龍頭鏈接型

利用縣內在全省乃至全國有影響力的行業龍頭企業的品牌效應和產業優勢,利用“五地”建設規模化的現代農業項目,打造區域範圍的行業領軍產業。如:東方希望回祖畜牧養殖項目,總投資3.5億元,用地95.69畝。項目建成後,年產值約為4億元,年產有機肥6000噸,有機灌溉水76000方,可灌溉周邊農田1000畝左右,生產沼氣33.2萬方。村集體收益40餘萬元,農戶可增收166餘萬元,提供當地就業崗位60餘個,帶動農村合作養殖戶70餘戶。

資產發包型

村黨支部組織領導,村“兩委”對本村“五地一產”進行打包集成,通過資產出租、股權買賣、村企聯建等模式,吸收各類工商資本參與、推動鄉村發展。如:兩渡崔家溝村集體以土地入股靈石煤運公司兩渡發運站臺150餘萬元,每年入股分紅6.8萬元。聚義集團租賃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266.5畝,年租金54.5萬元。晉望寶合作社租賃集體非承包耕地34.9畝,年租金3.49萬元;租賃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25畝,年租金2.5萬元。目前,村集體“五地一產”年累計收入達67.2萬元。

託管經營型

組建“合作社+農戶”的經營聯合體,對若干村的“五地一產”從建、產、銷各個環節進行託管式的管理經營,有效解決部分農村幹部群眾思路不開闊、資金短缺的問題,快速推動農村集體經濟壯大。如:夏門鎮安家莊村瓦窯佔村民小組與清亮林果專業合作社簽訂協議,由清亮林果專業合作社統一規模化經營開發。目前,合作社已經投入近千萬元,新造整理土地1200餘畝,規模種植“玉露香梨”2.7萬餘株。按照6年進入盛果期測算,到2023年將實現年銷售收入2400餘萬元,利潤為1200餘萬元,年可增加村集體收入700萬元、村民收入500萬元。

“抱團”發展型

推動同一地域的村集體經濟組織共建共享,走聯合發展的路子,實現集體經濟增收。如:段純鎮南坪頭村、徐家莊村、牛家莊村等6個行政村均位於鑫源煤業採礦區內,為實現共同發展聯合與鑫源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鑫源公司成立了靈石縣旺龍林牧發展有限公司,規劃投資1億元建造有礦區特色的假日酒店、餐飲、遊樂設施、花圃苗木採摘一體化的旅遊農業項目。公司安置周邊村莊農民就業1200餘人,人均年工資可達36000元;集體非承包耕地每畝每年租金200元,可增加6個村集體經濟收入123.42萬元;農戶承包耕地每畝每年租金500元,可增加農戶收入376.95萬元。

鄉賢創業型

充分挖掘當地人才優勢,發動本土具有鄉土情結的成功企業家或致富能人返鄉創業,發展致富產業,助力集體增收、帶領村民致富。如:王禹鄉龍鳳種養合作社已栽植807畝雙季槐、315畝連翹,建成中藥材初加工廠,形成了中藥材種植、收購、加工、銷售等環節完整的產業鏈條。2020年,畝純收入可達2160元,可增加集體收入68餘萬元,增加農戶收入174萬元;提供全村20餘名村民就業務工,每人每年務工收入可達12000餘元。


靈石縣“七大模型”助推“五地一產”入市改革著力消薄壯大集體經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