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味越來越淡?這就對了!

經常聽到身邊的人感慨:這社會究竟怎麼了?人情味怎麼越來越淡?聽的人往往也是隨聲附和,吐槽世事變遷,人心不古。

人情味越來越淡?這就對了!

這世道人心為何如此涼薄?

但是仔細研究,你就會發現,這也沒什麼不好,甚至可以說是一件幸事。

為什麼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懂一個概念和一個邏輯:什麼是人情味?什麼決定了人情味的厚與薄?

關於人情味的定義,萬能的百度百科都沒能給出一個靠譜的解釋,也許是對於這種鄉土氣息和主觀意味比較濃的詞彙,連百度也不屑於解釋吧。

事實上,人情味是一個文化內涵極其豐富的詞彙,它不僅與民族性格,風俗文化,傳統習俗有關,甚至與宗教歷史等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人情味越來越淡?這就對了!

天吶!你貌似很有文化的樣子實在太賤了!

我們這裡簡單聊一下中國文化背景下的人情味。

在我看來,人情味指的是基於對人的情感生髮而來的一種混雜著悲天憫人,仗義疏財,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情懷,在某種意義上還可以看作是一種打上傳統文化和倫理烙印的信用背書以及利益交換的隱形契約。這種情懷不一定大公無私,也可能只是一種文化和倫理上的貌似合理的道德綁架。

比如:有的人十年寒窗一夕成名,為了回報鄉親,回家鄉投資興業,別人會說,這人真有人情味兒;也有的人青雲直上,位高權重之後,大肆安插親戚朋友等所謂的嫡系進入某些肥缺部門,這些人也會說,這人真有人情味兒;也有一些人身居高位卻兩袖清風,別說親戚朋友,連父母子女想靠他的關係沾點兒便宜都費勁,別人也會說,這人一點兒人情味兒沒有。

所以,人情味兒並非一個純粹的褒義詞,在我們的文化裡,它充其量只能算箇中性詞,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一面寫著“情感”,一面刻著“利益”。

人情味越來越淡?這就對了!

不得不說,你這逼裝的實在太像了!

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這麼對比北方人和南方人,說北方人講義氣,人情味比較濃,南方人更看重利益,人情味相對淡薄,是這樣嗎?人情味到底跟什麼有關係呢?

在我看來,人情味的厚薄跟地域沒有直接關係,而是跟經濟尤其是金融的發展水平有莫大的關係,當然科技的發展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由於我們所說的人情味並不純粹,當經濟尤其是金融水平比較低的時候,家庭宗族關係往往緊密,因為只有龐大而又盤根錯節的宗族關係才能提供給你抵禦各種風險的能力,比如天災人禍,你要靠著宗族的救濟和支持才可能活下去。

而隨著經濟尤其是金融的發展,在面對各種不可預知的風險時,你不再需要仰賴各種血緣的或者非血緣的關係,而更傾向於依靠房貸,醫療保險,財產保險,養老人壽保險等金融產品來避免各種風險可能導致的個人破產,利益屬性也因此從家族及朋友關係中剝離,這使得本不純粹的人情味變得越來越淡薄。

另外,隨著科技的發展,交通及通訊工具越來越發達,人們得以離開世代居住的地方,離開賴以生存的人情網絡,這也使得通過日常的接觸和交流才得以建立的情感聯繫慢慢變得陌生,淡化。然而,我們必須承認一點,真正純粹的感情是距離無法阻隔,時間無法沖淡的,這些物理的打磨反倒讓感情變得越來越純粹,越來越像感情。

所以,無須介懷人情味越來越淡,因為隨著經濟金融和科技的發展,人的個性才得以從家庭宗族的束縛中得以解放,人情味中的利益關係崩塌,而真正的感情就像陳年老酒,經過時空的萃取才得以更加純粹而又馨香。

人情味越來越淡?這就對了!

祝:有情人終成眷屬,無情人終成家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