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增廣賢文》中說“不叫僧道,便是好人”,具體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增廣賢文》中說“不叫僧道,便是好人”,具體是什麼意思?

時代造英雄,同樣的一句話,在不同的環境中,產生的意義也不盡相同。這也是很多人對古人留下的一些話產生誤解的原因。

為何《增廣賢文》中說“不叫僧道,便是好人”,具體是什麼意思?


“不交僧道,便是好人”,出自於《增廣賢文》之中,完整的話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前兩句的意思就是說:做好事的初衷是為了給別人提供幫助,解人之難是高尚的情操,不能摻雜於私心的成分,只要秉持善心做事,不要問以後的結果,更不要希望得到別人回報。

正是現在缺少了“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這種覺悟,所以才有了社會上我們討論的老人倒了扶不扶這樣的爭論。其實,善良不是交易,不需要理性,因為善心是人的本能。《孟子》的《告子章句上》:“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凡是人都有惻隱之心,善良應該是人的一種本能。

為何《增廣賢文》中說“不叫僧道,便是好人”,具體是什麼意思?


而“不交僧道,便是好人”則有兩層意思:

1、一生都不從事僧人和道士等職業,便是好人

“堂上二老是活佛,何用靈山朝世尊”,無論是僧還是道,入了僧道之門,就是斷絕了紅塵,無法在紅塵中盡孝,對於父母而言,養育兒女之後竟然遁入空門,對於父母就是最大的一種辜負,甚至有的人拋妻拋家棄子,自毀前程,這更是對於人生的褻瀆和大不敬。

為何《增廣賢文》中說“不叫僧道,便是好人”,具體是什麼意思?


而且在古代,通常會有一些人在紅塵知識做了惡事之後,再去遁入空門洗淨自己的邪惡,而有些僧道出家之前可能都是大奸大惡之徒,通過遁入空門逃避懲罰和尋找自內心平衡,也是讓人詬病和不恥的行為。

2、不與僧人道士交往

古時候僧道多被認為是不務正業,整日雲遊,沒有家庭和社會責任感。與僧道結交,會受無為思想所致,從而無心功名,不第科舉。這在學而優則仕的社會里,讓很多家長不滿意。如紅樓夢中的賈寶玉。

現在在我們的心裡,僧人和道士都是一種善良,慈悲,而又清靜的形象,但是在古代,僧人和道士在古代讀書人的眼裡,多是貪婪狠毒之人,甚至對僧道之人的稱呼中,經常出現一些侮辱性的字眼,比如說禿驢、牛鼻子、妖道等等。

為何《增廣賢文》中說“不叫僧道,便是好人”,具體是什麼意思?


儒家對於佛道兩家的排斥,自漢代起更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認為其他的都是旁門左道。儒家對於佛教的態度就是以攻擊和排斥為主,到了唐朝的時候,韓愈給唐憲宗上的奏章中說:“事佛求福,乃更得禍。由此觀之,佛不足事”“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後代之惑”,更是體現了儒家的態度。

而《增廣賢文》其中的思想都是以儒家文化為基礎的智慧,所以從這一個角度去理解,其中出現一些反對和僧人與道士交往的言論,就不足為怪了。

為何《增廣賢文》中說“不叫僧道,便是好人”,具體是什麼意思?


當然,我們學習和接受一些文化和思想的時候,要有一種容納的態度,更要有一種辨證的心態,不能偏聽偏信,這才能更好的以文化修身,以道德正性。

要知道,善終有善因,行得善緣,必有善果。一個人一生積德行善,不問前程也是前程似錦;一個人一生無德無行,偶或行善,必求回報,那麼即使處於危難之間也必無人相助。

為何《增廣賢文》中說“不叫僧道,便是好人”,具體是什麼意思?


中國文化太悠久而博大精深,在春秋時就有諸子百家,思想都不一樣,對於《增廣賢文》中的這句話,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或許這句話的始作俑者當時只是因為遇到了不好的僧道才說出這樣的話吧。即便現代社會,因為僧道中濫竽充數者多,我們即便敬重某些高僧,但也總是對那些無修為的僧道不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