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生態經濟區高質量發展新路徑探析

周志宏

2月26日,省委書記杜家毫在省委財經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強調“要探索走出一條洞庭湖區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那麼,這條“新路徑”怎麼走?筆者認為,可從六個方面著力。

一、加快新基建。眾所周知,以人工智能、機器人、物聯網為標誌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如火如荼、蓬勃發展。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必須抓住和利用本次發展機遇,建設好“智慧洞庭”和“洞庭湖快捷交通圈”。環洞庭湖各市、縣(區),要積極在國家和省一級層面爭資立項,並加強招商引資、自籌部分資金,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加快環洞庭湖區的“5G建設、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奠定高質量發展的新基礎並拉動經濟增長。

二、培育新主體。厚植鄉村振興“原動力”,是實現鄉村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前提。要大力發展新鄉賢文化,持續開展迎老鄉回故鄉建家鄉行動,讓各類優秀人才帶資金帶技術帶管理經驗和人脈資源返鄉創業;同時,要以更大的力度向農村輸送優質選調生與合格的大學生村官;並且,要以切實可行的政策鼓勵離退休老幹部老教師返鄉定居並投資置業;還要以更大的力度培訓有潛質有美好願景的現有中青年農民。

三、適應新需求。健康長壽、幸福快樂已經成為新時代大都市圈普遍的新需求。洞庭湖區的農副產品及其加工品,要走“食品”到“商品”到“禮品”到“保健品”這一轉型升級發展路徑。在種植全過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學農藥、化肥、除草劑,而採用生物製劑、有機肥以確保農副產品的食用安全和營養價值。在加工過程中,儘量使用物理方法,做到零添加。可以預見,在實現了全面小康、很大一部分人邁入富裕階層的新時代,優質高端農副產品及其加工品,必將迎來大發展的春天。

四、運用新智能。在空殼化、空心化日益顯現的部分鄉村,要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在確權頒證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土地流轉,奠定農業產業化經營基礎。然後,要在推動新基建、培育新主體基礎上,實現農業的智能化生產與管理。還可廣泛使用物聯網技術、大數據分析、可視化智能管理等新興技術技能,實現生態農業無人化、智能化管理。這樣,可以化解鄉村壯勞動力越來越少、願意從事農業生產的年輕人越來越少的困局,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率並降低生產成本。

五、融成新業態。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要通過“文化+”“旅遊+”“創意+”,把產業做精、文化做特、環境做美、人氣做旺、電商做活,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如通過舉辦“稻田上的藝術節”“稻田上的自然課堂”“稻田上的露營節”等等節會,實現休閒觀光、戶外活動、宜居養生、精品民宿、鄉村藝術等同步推進,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出新型全產業鏈模式。

六、開發新動能。隨著高科技的迅猛發展,社會階層日趨多樣化,如何實現現有資源利用的最大化、並根據未來市場不同人群的需求組織有效生產,就是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必須面對並解決的問題。該區域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第一大湖,尤其是下塞湖整治案例,還有隨之而來的一系列拆違、拆遷、關停並轉行動,彰顯了大黨大國的時代擔當。因此,可以此為基礎,打造紅色旅遊、研學旅遊、黨員幹部教育基地,做活“大美洞庭旅遊”,帶動湖區生態發展。還可依託長株潭大都市區,利用現有的循環產業園,進一步做大做強工業農業廢品加工產業,創造性地利用蘆葦、秸稈發展生物質燃料產業,促進綠色發展。要充分利用國家加大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投入契機,大力發展安化等縣的中藥材產業,並用洞庭湖區的優質短絨棉花發展醫護用品生產等等。

(作者系益陽市社科聯主席)

原載《湖南日報》(2020年4月20日06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