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新都区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照片版权属于新华社以及相关记者,著作权归今日头条作者“忘忧子”所有。备注也是引用新华社,略有删减【备注具有历史价值】。

照片非刻意收集。需要值得提醒的是,本文以现在行政管理范围为主。

新都区在1965年之前又称为“新繁县”。图文可能出现名称交叉现象。

四川成都新都区百年照片集已更新。【八十年代以后照片太多会单独一篇发】

编辑不易,请打个赏哦!


四川成都新都区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55年9月7日 游云谷

四川省计划在明年春耕前,从现有的28000多个农业社的基础上发展到10万个。现在有些地区的秋前建合作社工作已经开始。
新繁县新农乡(后并入新繁镇)在1955年8月31日举行了入社报名大会,有1000多户的个体农民将报名入社。经过这次秋前建合作社后,新农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将从10个发展到28个,入社农户要占全乡总农户的60%以上,成为一个基本合作化的乡村。
新农乡的个体农民带着土地证踊跃地报名入社。


四川成都新都区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公社干部曾光华(右)在整社中主动虚心听取群众意见,主动到老社员刘坤廷的家里交谈

四川成都新都区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李玉明正在院坝里整修坏了的手推车,为春耕作准备

四川成都新都区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社干部刘业正(右)在刘业明(左上第一人)的家门上贴喜报,表扬他最近在小春田间管理中积极劳动的精神

四川省新都县高峰人民公社从社员最关心的生产问题着手展开整社工作,并注意通过干部作风和社员中的一些先进和落后的具体事例,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思想教育。在活跃的民主生活中,干部和社员、社员和社员之间互相以大字报和喜报的形式,进行批评和表扬。全社成员进一步明确了个人、公社和国家三方面的正确关系,出现了人人关心思想进步,个个热情搞生产的新气象。1959年1月27日,孙忠靖。


四川成都新都区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60年1月22日 孙忠靖

四川成都新都区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同上

四川新都县高峰人民公社精心管好油菜,力争小春作物丰收。图为社员们在运肥、追肥。


四川成都新都区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文艺创作小组的组员们正在共同研究他们编写的一首“快板”

四川成都新都区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文艺创作小组正在排演以社里的真人真事编写成的话剧“不当文盲人”

四川省新都县弥牟乡双龙农业生产合作社(今弥牟镇)一些爱好文娱活动的青、壮年社员,组成了一个文艺创作小组。从去年开始到现在,这个小组已编写了20多个快板、花鼓、唱词、话剧等节目。他们利用田间休息和社里举行晚会时演出,很受社员们的欢迎。1956年3月13日,张齐才。


四川成都新都区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56年6月23日 游云谷

宝成铁路沿线新都一带,盛产芋叶。今年除在四川省内销售一部分外,将全部经由宝成铁路调运外地。 

四川成都新都区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桂湖公社第九耕作区社员把油饼运回,作秋田的肥料 1959年6月9日 金学琪

四川成都新都区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收购站的工作人员贺建珍(左一)、陈传江(左二)和桂湖公社前来买菜籽的社员代表评价定级

获得油菜丰收的四川省新都县的商业收购部门,在最近一个时期把收购站设在榨油厂,收购一批加工一批,社员卖了菜籽,随即可以把一批油饼带回去肥田。收购站的工作人员日夜轮班,随到随收不耽误农业生产,并且备有茶水和简单的药品,照顾前来送菜籽的社员。这里介绍的是新都县粮食局第一榨油厂收购站


四川成都新都区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59年9月22日 张齐才

四川新都县桂湖公社幸福管理区第一生产队的社员在用水肥浇灌刚出土的油菜幼芽。


四川成都新都区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59年9月22日 张齐才

创造油菜大面积高产的四川新都县桂湖公社,为夺取明年油菜更大丰收,社员们在抓紧时间播种。


四川成都新都区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59年12月21日 孙忠靖

四川成都新都区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敬老院老妈妈刘祥昭和工作人员张秀英正在擦洗门窗

桂湖人民公社社员结合积肥运动搞好清洁卫生,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迎接新年的到来。


四川成都新都区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59年12月22日 孙忠靖

四川油菜高产县——新都县正在进一步加强各级党委油菜指挥田的田间管理工作,以便更好地示范和带动全县油菜田间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指挥田的标兵作用。全县一万七千多亩指挥田的油菜已普遍高达两尺以上。各级党委书记挂帅搞指挥田,实行

分片包干一管到底的责任制,并开展评比竞赛。这是桂湖公社油菜指挥田的党分支书记刘发修和社员们一起进行评比检查以后,给专业队社员们介绍治虫和打黄叶的经验。


四川成都新都区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59年12月22日 孙忠靖

四川油菜高产县——新都县正在进一步加强各级党委油菜指挥田的田间管理工作,以便更好地示范和带动全县油菜田间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指挥田的标兵作用。全县一万七千多亩指挥田的油菜已普遍高达两尺以上。


新都县今年培植了640万株油菜王,普遍生长良好。这是桂湖公社油菜指挥田里目前最大的一株油菜王,要三人才能围住,分枝已有47个。


四川成都新都区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59年12月28日 孙忠靖

四川新都县桂湖人民公社敬老院的老人78岁的张清云,正在试穿公社发给的新棉衣。


四川成都新都区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新都桂湖公社第一管理区共青团员邓继群积极带头抢收油菜 1960年5月19日金勖琪


四川成都新都区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新都机制纸厂的工人来到桂湖公社帮助抢收油菜 1960年5月19日金勖琪


四川成都新都区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60年9月1日

四川新繁县桂湖公社,运用油菜适时早播的高产经验,及早动手,狠抓油菜播种工作。1960年8月中旬以来,已播种、育苗胜利油菜90多亩。图为社员们在油菜苗田里匀苗、除草。


四川成都新都区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60年1月27日 孙忠靖

四川省新都县石板滩镇百货商店,为更好的满足农民冬季和春节对日用百货的需要,最近又新增加了两百多种日用商品。这是营业员们正在陈设新到的一批商品。


四川成都新都区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61年10月11日 陈捷

四川省新繁县清白人民公社(原清白乡,1992年并入新繁镇)第五大队第五生产队1961年种的水稻,曾先后遭受两次涝灾,经社员们及时排涝抢救,加强田间管理,获得了较好收成。这是社员们在翻晒即将入仓的新谷。【1962年此照片参加全国影展】


四川成都新都区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60年4月2日 吕厚民

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1960年6月30日至4月10日在北京召开。
1960年4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届第二次会议开始进行小组会议,讨论国民经济计划和国家预决算文件。
图为四川省代表罗世发(新繁县新民人民公社社长)代表在小组会上发言。【1959年12月11日参加印度举行的世界农业博览会,还向国际友人交流。两张照片略】


四川成都新都区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65年9月16日 游云谷

新都县新民公社党委书记、全国著名劳动模范罗世发,积极领导样板田的生产和科学实验。这是他(右)和老农刘湘廷(中)技术员孙达孟鉴定矮杆水稻良种。


四川成都新都区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时间同上

成都平原大面积样板田1965年栽种了“广场矮”、“珍珠矮”和“矮子粘”等水稻良种,获得大面积好收成。这是新都县新民公社第一大队的社员在样板田收割水稻。


四川成都新都区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66年1月19日 孙忠靖

四川省新都县新民公社(原新民镇后并入

军屯镇)党委书记、全国劳动模范罗世发和一大队第五生产队社员一起学习《愚公移山》。他对社员们说:“大寨人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搬掉石头建设梯田,我们也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搬掉思想上增产到顶的石头。才能在平均亩产千斤粮的基础上更高产”。


四川成都新都区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66年6月15日 孙忠靖

四川省温江专区1966年种植的大麻,面积大,长势好。图为新都县新民公社的社员正在收割大麻。


四川成都新都区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73年4月4日 金勖琪

川西平原新兴的大麻产地新都县,1973年以来大力组织干部、社员抗旱保苗,使大麻生长良好。这是天元公社(原天元乡

,1992年撤销)五桂大队(今五桂村)第五生产队的社员对大麻进行田间管理。


四川成都新都区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79年6月21日 吴祖政

四川省新都县九万多亩油菜获得丰收,单产和总产都超过去年。今年,国家提高粮、油等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进一步调动了社员交售粮油的积极性。图为天元公社五桂大队八队

的社员把油菜籽晒干风净,准备卖给国家。 


四川成都新都区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73年5月22日 金勖琪

四川新都县天元公社油菜花香养蜂忙。


四川成都新都区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78年5月30日

四川省新都县天元公社师营大队改变过去把小麦运回场院脱粒的办法,在田间边割边脱粒,减少了运扒中的损耗,保证了小麦颗粒归仓。这是社员在田间精收细打。


四川成都新都区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78年6月19日 熊汝清

精选良种,科学种田。四川省新都县天元公社。《星期画刊》专稿。


四川成都新都区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73年8月6日

四川省新都县农村女社员在编织棕丝座垫。以棕树叶加工制成的棕丝作原料,用手工编织成凉帽、凉鞋、提包等工艺品,精致美观,轻便耐用,是新都县农村妇女传统的家庭副业。


四川成都新都区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75年5月23日 熊汝清

川西平原的农村干部、社员,实行科学种田,不断培育出适应当地环境和条件的丰产品种。图为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新都县农民育种家赖洪德(左二)和他领导的科研小组在田里观察油菜良种的生长情况。


四川成都新都区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75年6月10日

中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四川省新都县马家公社

(原马家镇,后合并为斑竹园街道)六大队党支部书记赖洪德和他所领导的科学实验小组,自1963年以来,先后成功地引进和推广油菜、小麦、水稻品种74种。新品种的推广使这个大队去年油菜、小麦亩产量均比1963年提高了两倍,水稻亩产量800多斤比1963年提高了8成。由于赖洪德坚持选育良种,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被社员誉为“农民育种家”。
赖洪德(左三)和社员一起观察新引进的早熟品种花叶油菜生长情况,并听取他们的意见。【略三张】


四川成都新都区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75年12月13日

原国民党陆军空降部队少校情报官杨铭仪,平时爱好绘画、摄影,现在原籍四川省做美术工作。图为杨铭仪(右二)在四川参观著名古迹新都县宝光寺。


四川成都新都区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78年5月11日 陈捷

四川新都机械厂学铁人标兵、党员

谢宗明,多年来坚持出满勤,干满点,苦干加巧干,每天成倍地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在新的长征中,他干劲倍增,已经在干1981年的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