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佛?快樂無憂就是佛,保持一顆快樂的心,人生也會變得快樂

一個人學佛的目的就在於內心的清靜,如果一個人反而認為清靜是一種難耐的寂寞,那這個人永遠也學不成佛。

真正的人生福報是什麼?南懷瑾老師認為,清淨無為。心中既無煩惱也無悲,無得也無失,沒有光榮也沒有侮辱,正反兩種都沒有,永遠是非常平靜的,這個才是所謂上界的福報——清福。清福並不是對每個人來說都意味著享受,人朋友,你會“享清福”嗎?

南懷瑾說,清福每個人都有,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清閒的時候,可是一天到晚無事,閒在家裡,有些人卻閒不住!自己會掉眼淚,好像被社會上的人忘掉了,又怕被人家看不起!沒有一個人遞一張名片來看我,都沒有人發個請帖來,也沒有人打個電話問候!於是自己覺得好悲哀啊……他有清福不會享!學佛的人要先能明瞭這一點。世界上一切人的心理佛都知道;一切人都把不實在的東西當成實在,真的清淨來了,他也不會去享受。學佛證到了空性,自性的清淨無為,大智慧的成就,才算是真福報。真福報那麼難求嗎?非常容易!可是人到了有這個福報的時候,反而不要了,都是自找煩惱。

一個人學佛的目的就在於內心的清靜,如果一個人反而認為清靜是一種難耐的寂寞,那這個人永遠也學不成佛。

什麼是佛?快樂無憂就是佛,保持一顆快樂的心,人生也會變得快樂


暇滿之身就是健康有閒,可是世界上的人有清閒不肯享受,有好身體,他要去消耗掉,而且真到了清閒暇滿,他自己反而悲哀起來。這就是佛所說的智慧的眾生顛倒吧。

趙州和尚問新來的僧人:“你來過這裡嗎?”僧人答:“來過!”趙州和尚便對他說:“吃茶去!”又問另一個僧人:“你來過這裡嗎?”僧人答:“沒有。”

趙州和尚也對他說:“吃茶去!”在一旁的院主奇怪地問:“怎麼來過的叫他去吃茶,沒有來過的也叫他去吃茶呢?”趙州和尚就叫:“院主!”院主答應了一聲。趙州和尚就對他說:“走,吃茶去!”

不要想太多,人生如果能夠達到佛境界,就是無可無不可的快樂無憂的境界了,“吃茶去”多麼親切自然。

唐朝時,有一位懶瓚禪師隱居在湖南南嶽衡山的一個山洞中,他曾寫下一首詩,表達他的心境:

世事悠悠,不如山嶽,臥藤蘿下,塊石枕頭;

不朝天子,豈羨王侯?生死無慮,更復何憂?

這首詩傳到唐德宗的耳中,德宗心想,這首詩寫得如此灑脫,作者一定也是一位灑脫飄逸的人物吧?應該見一見!於是就派大臣去迎請禪師。

什麼是佛?快樂無憂就是佛,保持一顆快樂的心,人生也會變得快樂


大臣拿著聖旨東尋西問,總算找到了禪師所住的巖洞,正好瞧見禪師在洞中生火做飯。大臣便在洞口大聲呼叫道:“聖旨到,趕快下跪接旨!”洞中的懶瓚禪師,卻裝聾作啞地毫不理睬。

大臣探頭一瞧,只見禪師以牛糞生火,爐上燒的是地瓜,火愈燒愈熾,整個洞中煙霧瀰漫,燻得禪師鼻涕縱橫,眼淚直流,大臣忍不住說:“和尚,看你髒的!你的鼻涕流下來了,趕緊擦一擦吧!”

懶瓚禪師頭也不回地答道:“我才沒工夫為俗人擦鼻涕呢!”

懶瓚禪師邊說邊夾起炙熱的地瓜往嘴裡送,並連聲讚道:“好吃,好吃!”

大臣湊近一看,驚得目瞪口呆,懶瓚禪師吃的東西哪是地瓜呀,分明是像地瓜一樣的石頭!懶瓚禪師順手撿了兩塊遞給大臣,並說:“請趁熱吃吧!世界都是由心生的,所有東西都來源於知識。貧富貴賤,生熟軟硬,你在心裡把它看作一樣不就行了嗎?”

大臣看不慣禪師這些奇異的舉動,也聽不懂那些深奧的佛法,不敢回答,只好趕回朝廷,添油加醋地把禪師的古怪和骯髒稟告皇帝。德宗聽後並不生氣,反而讚歎地說道:“我們國內能有這樣的禪師,真是我們大家的福氣啊!”

什麼是佛?快樂無憂就是佛,即使他的條件再艱苦,在他的眼中也沒有任何值得哀嘆的。快樂無憂是因為物質條件的豐厚嗎?顯然不是,一個人的心中充滿了快樂,那麼憂愁、痛苦就永遠不會在他的身上發生。你的人生是怎樣的,取決於你自己的心,朋友們,保持一顆快樂的心,你的人生也就會變得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