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要在人生的岔道口走錯了路

重讀《人生》,已經沒有了中學時代那種對高加林只為脫離農村,移情別戀的不屑一顧。在經歷過生活的風雨之後,也能理解高加林不顧一切追求夢想的執著,甚至有些欣賞他與命運抗爭的精神和麵對挫折時的勇敢。

就像路遙在小說開篇中引用的一句話: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書中寫的是高加林的人生,也是書中每個人物的人生,包括巧珍、黃亞萍、張克南和德順老人的人生,再深入一點,它是那個時代的人特別是農村青年的人生。

故事的主角高加林,雖然出生在高家村,但作為父母的獨生子,卻從小嬌生慣養,沒有受過什麼苦。父母供他在縣城讀完了高中,高考落榜後,作為“文化人”,他成為村裡學校的一名民辦教師。

《人生》:不要在人生的岔道口走錯了路

雖然是一名民辦教師,但可以不用在土地上辛苦勞作,還可以對他喜愛的文學深入鑽研,還能指望有機會轉正。但不幸的是,村支書的兒子三星高中畢業也需要這個崗位,於是他被頂替,失去了工作,又成了農民。

如果他沒有見過外面的世界,他或許可以容易接受自己作為一個農民的命運,也不會有太多的想法。但是高加林偏偏看過了外面的精彩,有著豐富的思想、遠大的志向,所以,再次返回農村的高加林,面朝黃土地,內心無法平靜。

即使現實很殘酷,甚至看不到希望,他仍然想插上翅膀飛向更廣闊的世界,高家村已經容不下他的渴望、慾望,或者說是理想。

當他因為生存去縣城賣白饃,卻張不開嘴,賣不出去時,巧珍出現了。

沒有上過學的巧珍,不識字,對“文化人”高加林一直有著狂熱而深沉的愛,在高加林最空虛無助、最落魄黑暗的時候,巧珍像一道光,射進了高加林的生活,溫暖和感化著高加林。

巧珍是值得被愛的,她美麗、善良、純樸、明理,沒有文化並不妨礙她有思想,像村裡人評價的:巧珍是一塊金子,有一顆金子一樣的心。

面對日夜奔流的大馬河,他們相愛了。

《人生》:不要在人生的岔道口走錯了路

誰也無法預知自己的人生,誰也無法預料命運的安排,在高加林已經被迫接受自己做土地“主人”的時候,他的人生忽然發生了轉折。

在新疆當兵一直沒有回過家的叔叔轉業回了地方,成了區裡的勞動局長,縣勞動局副局長馬佔勝為了討好領導,製造假手續,幫高加林在城裡就業。

高加林發揮了他的強項,成了縣委搞宣傳的通訊幹事,一夜之間,高加林坐上了命運的過山車,直接開到了人生的巔峰。

來到城裡,他遇到了高中同學黃亞萍。此時的黃亞萍與同學張克南的戀愛關係已經穩定,但高加林的文采和賞識,讓黃亞萍對高加林的欽佩與舊情一起燃燒。

出生南方城市的黃亞萍,家庭優越,聰明漂亮,更有著和高加林相當的知識內涵,高加林對比著巧珍的無知,感情的天平倒向了黃亞萍,於是,黃亞萍和張克南斷了關係,高加林也帶著愧疚拋棄了巧珍。

高加林正夢想著自己和黃亞萍一起奔向更遠更大的天地,一展抱負的時候,命運又一次和他開了一個玩笑,並且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

《人生》:不要在人生的岔道口走錯了路

張克南的母親氣不過兒子被人傷害,把高加林“走後門”參加工作的事寫成材料舉報到紀委,高加林被打回“原形”,他又一次回到了農村。

黃亞萍愛他,卻無法愛他的農民身份;巧珍愛他的全部,卻在傷心之下另嫁他人。

歷經種種波折,高加林發現自己真正愛的其實還是那個金子一樣的巧珍,但他卻把這塊金子當成土圪墶扔掉了。

回看《人生》,故事中有那個時代農村青年的迷茫與嚮往,奮鬥與彷徨,也有純真的愛情和現實的感情。

巧珍的愛讓人最心疼。有句話說:人生總有那麼一次,為了愛一個人而忘了自己。對於巧珍來說,愛高加林勝過愛自己,她可以為了高加林犧牲一切,在高加林選擇分手時,她痛苦萬分,卻給予了理解;在高加林如喪家之犬回到村裡時,她去求村書記讓高加林繼續教書,她把自己能為高加林做的事做到了極處;

《人生》:不要在人生的岔道口走錯了路

黃亞萍的愛很任性也很現實,更像生活中的多數人;

高加林的愛搖擺不定,當巧珍敘說家長裡短時他想黃亞萍的詩,黃亞萍犯公主病時他想巧珍的純。他想通過婚姻開拓更好的人生,卻因為感情被砸出了血痕。也許,違背內心意志、違背良心和良知的感情終究是會受到命運的報復吧!

書有結尾,但高加林的人生遠沒有結束。不管怎樣,他努力過,冒險過,選擇過,爭取過,得意過,失敗過。對於自己最後的結局,他清醒得很快,平靜地很快。德順老人的教導讓他的眼睛裡重飄蕩起了火花,他懷著對鄉親的愧疚和感恩,變得更加成熟和堅韌。

現實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人不能拋開現實生活,去盲目追求實際上還不能得到的東西。不管在哪個時代,踏踏實實地做人,認認真真地做事,才能避免自己在人生的岔道口,走錯了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