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要“附庸風雅”,不要“低智化”

寧要“附庸風雅”,不要“低智化”

4月28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佈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中的兩項指標令人略感意外,但又在情理之中。 一、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網民群體僅佔比27.6%,而月收入不足2000(包括無收入)的網民群體竟然逼近40%。

寧要“附庸風雅”,不要“低智化”

二、初中學歷以下網民群體佔比58.3%(41.1%+17.2%),受過大學專科及以上高等教育的網民群體佔比僅19.5%。

寧要“附庸風雅”,不要“低智化”

這些數據可以說是“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的一個側影,同時也印證了十九大報告中關於新時代社會矛盾的論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最終會反映到網民的收入結構上,網民收入結構的“不平衡”又必然會反映到網絡輿論生態,這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必然。 網絡輿論場常常出現“紛爭並起、鼓角爭鳴”的亂象,而“一統江湖、天下歸心”的和諧畫面似乎永遠是水中月鏡中花。


如何控制?中美的做法是兩種路徑。中國講“輿論導向”,美國講“marketplace of ideas(觀點市場)”。中國的體制決定了,“輿論導向”離不開權力;美國的體制決定了,觀點的競爭離不開資本。中國講“主流輿論/權威聲音”,美國是觀點的“群毆”。


既然叫“主流”,那必然要迎合受眾的喜好,但一味迎合就不對了,這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相悖。可惜,這個度很難拿捏。“一味迎合”網民喜好的做派我們並不陌生。從網民的教育結構這項數據來看,一味迎合網民喜好的聲音會令人不安。


在撕裂的網絡輿論場,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戾氣”越來越重,情緒化的喜好過剩,“低智化”傾向抬頭。


“低智化”傾向不完全與學歷掛鉤,高學歷不見得高智。但“低智化”一定是與不講學識、不講專業掛鉤的。


輿論場上的很多問題需要講學識、講專業才能說透,可惜,講學識、講專業的聲音往往不如簡單粗暴、黑白對立的聲音有吸引力和號召力。


“附庸風雅”並非什麼壞事。不是人人都要追求風雅,也不見得人人都有治學的興趣,但大眾對知識、專業、風雅當心存幾分敬畏。如果連這點敬畏都沒了,那麼,當風雅徹底淪喪之時,“連附庸的俗人都散盡,公然‘從俗’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