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聪明人最该明白什么道理?所谓成功人生,奥妙不外乎4点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说得非常有意思: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这不是老子故弄玄虚,而是标准的正言若反,是辩证(正反合)的方式。


1 老子的辩证法

老子首先说,弯曲才可保全,委屈才可伸展,低洼将可充满,敝旧将可更新,少取反而获得,多取反而迷惑。

怎么理解?

柳树的枝条会弯曲,所以台风来了,得以保存;而松树坚硬挺直,很容易被吹倒。

毛虫一定要弓起身体,才能前进。

杯子装满水了,还能装什么呢?买一栋新房子还能怎么更新呢?

所以旧和新、低和高、弯和直、少和多都是彼此相对,这也叫做正言若反,其中也有辩证的关系。

所以,圣人持守着“道”,作为天下事物的准则。

不局限于所见,所以看得明白。

我要了解一个人,不能够只顾及自己的看法,还要多了解别人怎么看他;

同样的,我们看自己也不能太主观,要知道别人怎么看自己。

不以自己为对,所以真相彰显。如果以自己为对,只能看到自己所选择的真相,这样反倒会产生盲点。

不夸耀自己,所以才有功劳。即使有功劳,一旦夸耀之后,别人还需要称赞你吗?

不仗恃自己,所以才能领导。我们常常强调以服务代替领导,也是老子的想法。

项羽虽然比刘邦有能力,但是他仗恃己力;

反观刘邦知人善任,延揽天下人才,最终项羽双拳难敌四手,何况是万箭齐发。

最后,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相争。

这句话老子说过两次,一次是这一章,另一次是第六十六章“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我有时候会开玩笑说,我下围棋从来没输过,为什么?

因为我从来不下围棋。

这样说你会不会觉得好笑,有点阿Q精神。

但在老子思想里面,这样讲是没有问题的。

我不争,天下没有人可以跟我争,这不是很有趣吗?

学会这一招,可以自我解嘲,不必事事都那么紧张。


傅佩荣:聪明人最该明白什么道理?所谓成功人生,奥妙不外乎4点


2 成功不是一门学问

人生的选择始终困难,没有一本经典可以让人按表操课,保证成功。

坊间有很多书谈到成功术,强调只要按照几个步骤去做,一定可以成功。

但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情况随时在变,尤其是与你相对的人随时在变。

就像我在很多地方讲课,首先要了解听课的对象。对我来说,最大的挑战不是大人,而是小朋友。

我曾应邀为五年级的小朋友讲国学,跟他们讲道理,他们立刻吵成一团,最后只好跟他们说故事。

成功无法成为一门学问,它是一个概念,如果真要了解,可以参考四点:

第一,目标明确。

活着要知道自己目标何在。无论什么角色,如果没有目标,生命就散开了,就像乱枪打鸟,浪费生命。

第二,全力以赴。

一个成功的人,知道目标何在,所以他愿意去奋斗。

第三,自得其乐。

成功的人一定快乐,如果一个成功的人,每天生活紧张,最后导致生病,那当然是失败,所以快乐与成功不能分开。

为什么人在奋斗时还是快乐的呢?

其实是要自己想办法调节的。

奋斗本身很少有快乐的,但是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奋斗,心态就不一样了,有目标之后当然愿意奋斗,也才可能自得其乐。

第四,提升心灵。

做成这件事,心灵因而往上提升,做成下一件事,心灵又再提升。

人若想要成长,可以效法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在短暂的人生中,我们到底成就了什么?

孔子之所以是孔子,因为他每隔十年就脱胎换骨变成更好的人,展现出更高的生命境界。

而我们只是一般人,是因为我们的心灵没有提升,顶多外表变老了,偶尔听到别人说自己看起来很年轻,就高兴半天。

这其实是很幼稚的想法,难道需要靠别人称赞才觉得自己年轻吗?

年轻不年轻并不重要,如果可以活到八十岁,表示六十岁很年轻;如果只能活到六十岁,那五十岁就很老了。

所以,从整体来看,年纪根本不重要,我们要把握的是当下。

3 聪明人更要学老子

王弼二十三岁就注解《老子》,就是因为领悟这个道理。

自古以来,聪明的年轻人很多,以《世说新语》中的故事为例:

谢鲲家里来了几位客人,儿子谢尚才八岁,跟着大家一起闲谈,才思敏捷,可以置身名流之中。

大家都赞叹:“这么年幼的人才,真是座中的颜回啊!”

谢尚居然接着说:“在座的并没有孔子,怎么分辨出谁是颜回?”

像这样的孩子,你就知道他长大之后不容易过日子了。

世间有聪明人,也有天才,但是天才特别要学道家的思想,才能懂得收敛,不到适当时机,不要过于表现。

否则,生在魏晋时代,只能用六个字来形容,“名士少有全者”,

有名的读书人很少有能保全性命的。

为什么老子特别强调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道理就在这里。

可惜魏晋时人虽然喜谈《老》《庄》《易》,但他们理解了多少?如果真的懂了,就会有不同的生活态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