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最不会得抑郁症的是什么人?怎样与自己的情绪握手言和?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本世纪初就发出过警告,自杀会成为21世纪人类的第三大死因,而造成自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抑郁症。 目前,全世界抑郁症患者达

3.5亿人,每年因抑郁症自杀的死亡人数高达100万

现代社会,变化的东西太多,可谓是剧烈地震荡,复杂的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给了抑郁症爆发的可能性。


1 现代人的“五无”人生

根据很多专家的分析,我将抑郁症的诱因归纳为五点:无心、无情、无我、无人、无根。

“无心”是说没有内在的自我,没有内在的世界;

“无情”是人与人的感情变得淡薄;

“无人”是说跟朋友来往的时候,把别人当成工具;

“无我”就是把自己也当作工具,“我”已经弄不清楚,我是一个身份角色,还是一个真实的自我?

“无根”是总症结所在。根就是“根源”的意思。

《易经》中有句话:“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就好像一个人,“上不在天”,上面跟天(根源)脱节了,什么祖先、信仰都放在一边了;“下不在田”,跟自然界脱节了;“中不在人”,与人群社会疏离了。

这是在现代人身上五种常见的问题,也是抑郁症滋生的精神土壤,应该引起大家的警惕。


2 古代人如何对待抑郁症?

抑郁症并不是专属于现代人的疾病,根据文献记载,古代也有不少人疑似患有抑郁症。

然而有一个人,我们可以说他是古代最不可能得抑郁症的人。

我们甚至可以从他的学说里找到化解抑郁的智慧和灵感,这个人就是庄子。

庄子对自己了解得非常透彻,懂得化解情绪,跟万物为友,逍遥自在,他很容易自得其乐。

《庄子》中提到的人的情绪,据我们所知是古代分析最为透彻的。

他提到,人的情绪有十二种变化“喜怒哀乐,虑叹变蜇, 姚佚启态”(《庄子·齐物论2.1》)。

我们有时欣喜、有时愤怒、有时悲哀、有时快乐、有时忧虑、有时感叹、有时反复、有时恐惧、有时放肆、有时张狂、有时轻浮、有时忸怩作态。

从情绪的变化说明人的生命往往身不由己,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很难达到“其寝不梦,其觉无忧”的理想境界。那么我们如何强大自己的内心,减少情绪对我们人生的干扰呢?

《庄子·德充符5.8》中记载了一段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庄子通过辩论想告诉我们人应该“无情”。

这里的无情不是文章一开始说的与人感情疏离,也不是一个人完全麻木,没有任何情感,而是说,你可以有情感,但是要记得

不要让情感“内伤其身”。该哭就哭,该笑就笑,但是内心保持稳定,保持安宁。

这一点也很符合儒家的想法。

《论语》中,孔子提到《诗经·关雎》时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篇3·20》)。快乐但不要过度,悲哀但不要到伤痛的地步。

我们没有能力去改变所处的环境时,如果一味地愤世嫉俗,只会增加内心的痛苦。

如此一来,不如让自己去适应,化为一颗平常心,当各种条件成熟的时候,顺其自然。不管有任何的遭遇,内心都不受干扰。这即是庄子的一个重要思想——“内不化”。


傅佩荣:最不会得抑郁症的是什么人?怎样与自己的情绪握手言和?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天下人都称赞我也不会让我更振奋,天下人都批评我,也不会让我更沮丧。

要做到这一步,真的不容易,但是这样还不够,还要更进一步。要顺应自然,做你该做的事,而不只是为了某种强烈的目的才去做。这就是道家提倡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是“无心而为”。


3 用老庄智慧治疗抑郁症

日本医生就是通过研究老庄的“无为”找到了治疗抑郁症的疗法——森田疗法

抑郁症患者有这样一个特色,不能够忍受任何带有目的性的问题。

哪怕你说的是“你好一点没有”、“不要想太多”、“看开一点”等基础性的对话,也会让他觉得有压力。即使你是善意的,但是问题中的目的性会让抑郁症患者承受不了。

一个病人在医院休养了几天,稍微恢复一点,一到周末,家人、亲戚、朋友,都跑去给他加重病情,所以很多患者没办法出院。

日本医生学习了“无为”之后,设法做了实验。

这些医生让所有到医院探望病患的人都先停下来,告诉他们规则:

带着自己要看的杂志和报纸,进了病房,打声招呼之后,绝不主动问任何话,除非病人问你问题。

你在的时候和你不在的时候一样,病人就不会感觉到压力,才开始慢慢解除“武装”,不那么紧张了。

如果大家都按照规则来的话,几个月下来,病人就会慢慢恢复跟人群相处的能力。半年之后,很多抑郁症病人出院了。

面对生活的反复无常,保持一颗平常心,内心就会自在清明,不会有恐惧。不论身处深渊,还是位于巅峰,都能泰然自若,如履平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