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騎驢過縣衙:規矩到底給誰定的?管窺古代的所謂禮制。

據《唐才子傳》記載,李白離開皇宮後,有錢又有閒,於是騎頭驢雲遊四方、尋仙訪道,十分逍遙自在。有人說,唐朝那麼大,為什麼不騎馬要騎驢呢?很簡單,慢唄,人家又不是公幹,要那麼快乾什麼?要享受的就是這種慢節奏、慢生活,這可是成功人士才能享有的,就像現在一些富豪一樣,平時也不是時時刻刻奔馳寶馬,往往有空喜歡散散步,騎騎單車。

李白騎驢過縣衙:規矩到底給誰定的?管窺古代的所謂禮制。

李白騎驢大概也是這種心態,人家從翰林院辭職,皇帝是恩賜了大筆開銷的,足夠過上富足日子了。於是成天酒足飯飽、走親訪友,一有靈感,便詩賦滿江,過得那個痛快。一天醉醺醺晃悠悠的來到華山下的華陰縣,當街而過,路過當地縣衙。現在看起來也沒什麼,但唐朝有規矩,縣衙門口只能步行。李詩仙喝多了,哪管這個,估計清醒也未必當回事。

李白騎驢過縣衙:規矩到底給誰定的?管窺古代的所謂禮制。

你不當回事,可有人當回事。誰?縣令!一聽有個書生竟敢公然不下驢從衙門口招搖過市,立馬拍案而起:抓!你這違反的不僅是大唐國法,更是踐踏我縣太爺的臉面,不打你一頓大板還不把本縣當幹部了!於是衙役蜂擁而出,把當時還不太紅的李白抓進來。虧得騎驢沒騎馬,要不快馬一閃而過,還逮他不著了呢。

李白騎驢過縣衙:規矩到底給誰定的?管窺古代的所謂禮制。

縣令見那醉漢押進堂了,大聲呵斥:你是什麼人,竟敢如此無禮!看他穿著神態不像一般人,便沒有立刻打板子,而是讓人給他紙筆,令其將前因後果詳細寫出來。說白了,先交份檢查,看看態度,要是無心之過還好說,要是有意為之,還得大刑伺候。另外也探個底,萬一要是哪路神仙,別胡亂得罪了。縣令還算是個謹慎人。

李白騎驢過縣衙:規矩到底給誰定的?管窺古代的所謂禮制。

  經過一番折騰,李白好歹散了酒,清醒過來了。聽說是這麼回事,畢竟是見過大場面的,就這點破規矩也值當這麼舞舞喳喳的,你能奈我何?於是嘴角一撇,接過筆紙,略加思索,寫下了一段驚世駭俗之言:曾令龍巾拭吐,御手調羹,貴妃捧硯,力士脫靴。天子門前,尚容走馬,華陰縣裡,不得騎驢!

李白騎驢過縣衙:規矩到底給誰定的?管窺古代的所謂禮制。

縣令一讀,大驚失色,滿篇狂悖之言!要是給他捅上去,可比衙前騎驢要罪重多了:我曾經喝醉了時,用皇上的手帕擦嘴,他不但不怪罪,還親手為我調製醒酒的羹湯。為了讓我下筆,楊貴妃親自捧上硯臺,高力士給我脫靴。在天子的門前,皇宮大院之外,我都能騎馬,真沒有想到,到你區區華陰縣,還不讓騎驢了!

李白騎驢過縣衙:規矩到底給誰定的?管窺古代的所謂禮制。

這一堆大話也不需多解釋,雖然信息不發達,上面所寫的事情,全大唐的人都知道,柯匡華陰縣離長安並不遠,更是如雷貫耳:只有李白才享受過如此的恩寵。縣令馬上明白眼前大神到底是誰,馬上下跪謝罪:不知道是太白翰林駕到,失敬失敬!李白倒也不願意為難一個七品小官,大笑一聲,揚長而去。

李白騎驢過縣衙:規矩到底給誰定的?管窺古代的所謂禮制。

事情就這樣離奇地了結了。大家緊張的心情也放鬆下來,我們偉大的詩仙沒有受到絲毫懲罰,反而備受禮遇就繼續雲遊了,羨慕吧?但我的心情似乎平靜不下來,我在想,如果不是李白這麼牛逼的人物,只是個老百姓,即便是無心之失,結局會是怎麼樣呢?估計少不了一頓板子吧?看來規矩都是看菜下碟的。

李白騎驢過縣衙:規矩到底給誰定的?管窺古代的所謂禮制。

前些天美國總統特朗普在記者招待會上別質問為什麼有錢人不排隊就能得到核酸檢測,特朗普有點無奈地說:這就是人生吧。在號稱人人生而平等的美帝尚且如此,在一出生就被細分成三六九等的中國古代社會,更是赤裸裸地體現了人間的千差萬別。即便儒家所謂仁義道德,對權貴根本就沒有約束力,而對百姓的要求,卻條條見血,沒有餘地。

李白騎驢過縣衙:規矩到底給誰定的?管窺古代的所謂禮制。

一個社會文明程度不是看權貴怎麼說的,而是要看社會中的弱勢群體是這麼過的,有沒有基本的尊嚴和足夠的話語權。古代社會強調“禮”,所謂“禮”,就是藩籬的“籬”的變語,“禮”就是一道道約束人的行為的“柵欄”。放眼望去,越往下,柵欄越多越密,老百姓被困在一個個小方格里,要麼憋著,要麼爆發,於是就有了一次次慘烈的農民暴動。

李白騎驢過縣衙:規矩到底給誰定的?管窺古代的所謂禮制。

可惜的是,暴動帶頭人往往目的是跳到柵欄稀鬆的上層去,而不是把百姓身邊的不合理柵欄清除,所以,農民起義未必就能得民心,爆炸之後很快就被撲滅,很難持續有效地對社會進行改良或革命。所以《易中天中華史》沒有專門給農民起義立傳,或者選擇性地忽略,雖然不敢苟同,但也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值得深思反思。

李白騎驢過縣衙:規矩到底給誰定的?管窺古代的所謂禮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