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可馨事件中的打卡人:“不要放過她”,為何這不只是一句氣話?

許可馨事件中的打卡人:“不要放過她”,為何這不只是一句氣話?

許可馨社交媒體上的生活照


許可馨“不當言論”事件,即將迎來“滿月”(3月31日觸發,至今並沒有涼)。雖然,有關許可馨的“身世背景”,“留學事宜”依然成謎。但是,這場持續性的追問,卻催生出一幫“打卡人”。他(她)們蹲守話題榜,蓋樓話題文,真可謂稱得上“不知疲倦”。


事實上,事件“延續至今”,性質早已經不是最初的模樣。依照事件的進程線來看,最初的“導火線”,就是“嘴賤”和“傲慢”。緊接著許可馨還不罷休,在特殊時期盡然提及不利於大局的言論,並且打擊面還很廣。這種時候,反擊性的輿論,自然就會走向捆綁性的追擊。


但是,這些行為也都是“情緒流”。作為個體來講,對國家的態度有個人的選擇,這沒什麼問題。但是,如果一邊依靠國內的資源進行成長(學業和事業),一邊又徹底否定國內的人事物,這種時候,就顯得有些讓人憤懣。有些人強調,她自己“因言惹是非”,為何非要“抄檢”她的家人,這有些邏輯不通。


坦白講,如果單純的以邏輯來看,確實不應該“抄檢”她的家人。但是,當她的“留學程序”成謎,“生活背景”非一般的時候,自然就會觸發公眾質疑。並且,這些問題,在她的言論中也都有對應的體現。所以,“抄檢”她的家人也就順其自然。


當然,更為主要的是,在既定的國內模式中,有一套典型的“勾兌邏輯”。這套邏輯裡,對於非富即貴的人群而言,總會有或多或少的質疑。但是,並不等於,非富即貴就一定存在原罪。從這個意義上講,許可馨的“底層仇富論”,顯然就是偏見的存在。


於此,回到許可馨事件的後續演繹上,除卻存在死磕的意味,更為重要的一點是,作為理性層面的輿論質問中,更強調的是一種不被看低的堅守。而這也是許可馨事件在後續演繹中,較為重要的一環。它不僅在打臉許可馨的“三天必涼論”,也反映出這屆網民確實不好惹。


要知道,“不要放過她”,從“氣話”已經走向“態度”。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既然許可馨可以在公共議題中,公開的辱罵國內的公眾,那麼國內的公眾同樣可以反罵回去。這在一定程度上,應該是對等的行為。與此同時,即便她不涉及對國家的不當言論,就她辱罵公眾的不當言論,也可能會觸發這場持續性的圍獵。


因為,從事件前到事件後,她所表現出的認知邏輯裡,就對國內的公眾有很大偏見。當然,這也是她可以選擇的。不過,批評如果上升到“橫插一刀”,“不論事實”,就顯得有些過分,而這也是她被圍獵的主要原因。與此同時,在她的認知中,以為形式化的道歉就可以平息事件,這其實也是認知上的一種偷懶。


說實話,公眾輿論最看重誠意問題。如果只是“打一巴掌,給一個棗”這樣簡單,可能真的會被許可馨的“三天必涼論”擊中。可惜的是,這屆網民不簡單,這屆網民不認慫。所以,沉默不再如金,只可能帶來更猛烈的質疑。所以,有些事情靠時間真還消磨不盡。


當然,這屆網民雖然不能代表所有公眾,但是卻可以代表普遍性的聲音存在。就許可馨而言,她可以批評國內的人事物。但是,她以極個別國人存在的無良現象,就篤定是普遍性存在的問題,並且還標註上較為可惡的言辭,自然就會觸發“公憤”。


就以往來講,公憤過後,各回各家,各找各媽。但是,隨著網絡彈劾體系的成熟,“眼球調查”就成為一門顯學。起碼,在一定程度上,輿論審判已經成為程序追問的標誌性前奏。因為,紛雜的事情實在太多,翻騰不起浪花,自然沒有人願意介入調查。


於是,“打卡人”,“造浪團”橫空出世。他(她)們最初只是散落在各處的網絡刀客,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但是,隨著事件走向線性化,聲音和動作就會不約而同。這一點,在許可馨事件中,體現的應該比較明顯。他(她)們甚至已經懶得重新擬定聲討語。但是,卻在複製和粘貼的過程中,激情不消。


不過,就許可馨事件來講,“官方聲音”最初介入後,後續的發聲相對減弱。但是,在後半程熱度即將平緩的時候,“官方聲音”再次站出來表態。這種忽冷忽熱,若即若離的態度,更加讓這場“圍獵追問”顯得深不可測。無論怎樣,公眾只想知道許可馨到底是何許人,並不想把她怎麼樣。


畢竟,對於特別囂張的人來講,人們總要摸清她的底細。事實上,如果她的留學程序沒問題,家人也不存在利益勾兌的問題。僅是“言論不當”,最多也就是被認定為“嘴賤”。所以,許可馨事件,如果說簡單,其實也挺簡單。自證清白,站出來澄清,也就沒什麼大問題。


然而,恰恰是她的迴避,她家人的不語,導致這場圍獵已經走向“抄檢”。並且,這也讓公眾輿論更加篤定,她的家庭背景與其留學程序可能存在利益勾兌的問題。所以,“打卡熱情”持續升級,甚至,已經成為各大社交媒體平臺的隱性熱點推力。


不得不承認,“我即媒體”的問題,已經不再是簡單的“看客”概念。人類如果是有記憶的,那麼互聯網時代,可謂稱得上迄今為止最有記憶的時代。並且,互聯網發展至今,已經成為人們賴以生存的一個必要生態。生活娛樂,工作協作,信息獲取,已經無孔不入。


與此同時,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每一位網民都有可能顯山露水,走到時代的風口浪尖。許可馨其實也是其中的一位,她可能只是為逞一時之快,講出一些極致的話語。但是,作為她的自媒體卻是前後關聯的。所以,人們才會更整體性的追究她的本來面目。


當然,也要承認自媒體更符合“牆倒眾人推”的邏輯。因為,對於參與者來講,只是舉手之勞,就可能兌現某種真相。它可能是摩爾多瓦式的疾風驟雨,也可能是日拱一卒的和風細雨。總而言之,真相需要拼圖,更需要追問。起碼,在信念的世界裡,這是必要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