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談“打卡”熱和文創熱

2020-10-22 15:32

環球時報-環球網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周洋】“確實現在很多博物館變成打卡地,這是好事,至少大家開始關注。”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說道。20日晚,王旭東作為今年清華大學文化藝術大講堂首期主講人,以“敦煌與故宮—不同力量鑄就的文化豐碑”為主題,講述了中國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之旅。

今年是紫禁城建城600年,也是故宮博物院建院95週年。去年4月任職故宮博物院院長之前,王旭東在敦煌工作了28年。“當我28年之後走進故宮時,另外一個文化的世界向我打開。在這個世界中,我到今天仍是名追隨者。”理工科出身的王旭東此前長期生活在敦煌,他坦言自己是一名文物保護工作者,而不是文化藝術學者,“所以從這個意義來講,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親近文化,所有優秀的文化都會改變我們,我們與文化共存。”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講座現場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講座現場

王旭東結合自己於敦煌和故宮兩地的工作生活經歷,闡述了敦煌與故宮兩座文化寶庫形成時的經濟社會背景及發展歷史,同時分享了他對這兩座文化豐碑的感悟。他指出,絲綢之路不僅是貿易之路、科技傳播之路,更是文化交流之路。因此,處於特殊地理位置的敦煌,也肩負起了這條路上的重要歷史使命。從公元四世紀到十四世紀,古代勞動人民對宗教的虔誠構築起了璀璨的敦煌文化,這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結晶。而故宮文化寶庫的形成則體現了國家力量的推動。今日的故宮堪稱厚重而又博大的中華5000年文明的承載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匯聚地。

敦煌和故宮都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是最受歡迎兩大旅遊景點。但隨著氣候環境變化、遊人增多等問題出現後,如何保護這些文化遺產也成為難題。在王旭東看來,文物保護是全社會的事,不單單是文物保護工作者的事。“這些年敦煌的降雨增加了,洪水也增加了。大氣汙染形成的酸雨對室外文物的危害相當大,包括故宮,我們關注全球氣候變化的同時,也要關注經濟社會發展,從自然和人為兩種影響因素考慮。”

針對近幾年興起的博物館“打卡”熱,王旭東也坦言,從簡單發朋友圈到積極瞭解,需要一個過程,“當你不斷地去打卡之後,你會發現僅僅打卡已經不能滿足你自己的需求。這種需求會轉化、會改變,需求的內容會更加豐富,這對博物館界、文物界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我們鼓勵打卡,但是希望在打卡之後還會有更多興趣、更多感悟,從文化遺產中汲取精神的慰藉和創造的靈感。”

除了 “打卡”熱,文創用品熱也成為近兩年來的一種現象,很多人特別是年輕受眾對文創用品的興趣,甚至已經超過對背後文化的興趣。對此王旭東回應稱,這的確是文創事業發展出現瓶頸的一種表現。“之所以說瓶頸,是當事物發展到一定階段後,需要有新變化。最初文創產品是一種新產品,所以能受到大家追捧。但是當我們對文化的需求不斷提高後,如何讓這些產品擁有更多文化內涵?”在王旭東看來,對於歷史文化遺留下來的美,應該去創造,而不是複製,“如果我們過度地複製文物而不去創新,它僅僅是一個拷貝,沒有生命力。所以今天的文化創意產品還要有更多的創意的東西,網上的創作、文藝作品、電影、電視劇、舞臺劇等等都是文化創意,從中華優秀文化產品裡面汲取營養,結合這個時代呈現出文化的產品,才是未來文化創意事業發展的方向。”

清華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顧問委員會主席、原文化部副部長趙少華為王旭東院長授牌

清華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顧問委員會主席、原文化部副部長趙少華為王旭東院長授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