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簡述漢初的“郡國並行制”與“七國之亂”由分權走向集權

話說在劉邦、項羽楚漢相爭早期,這劉邦打得可是不太輕鬆,這項羽雖然殘暴,不得民心。但是實力擺在那裡,雖然這打倒是打起來了,這初期劉邦也沒討到什麼便宜,好在是項羽自大,劉邦會用人,一來二去,總算是鬧了個旗鼓相當,局勢一下子趨於平衡,不過這劉邦的野心並不滿足於此,一直在想著用什麼方法爭得上風,甚至是滅掉項羽。

漢朝:簡述漢初的“郡國並行制”與“七國之亂”由分權走向集權

面對於此時這種形式,為了打敗項羽這個天下霸主,最好的辦法就是加強部下的忠心,收買旁觀者的人心,於是就想到了學起項羽賜土分爵,分封異性王,不僅許諾給自己的部下分封,還許諾給英布、彭越等項羽的陣營的舊王封,雖然這些人最後不像韓信、張良一樣,沒幫上什麼忙,至少也沒添什麼亂。終於是打敗項羽,建立了漢朝。

漢朝:簡述漢初的“郡國並行制”與“七國之亂”由分權走向集權

異姓王分封,權力分散異姓

好了,既然答應了人家的承諾就要兌現,哪怕是你想搞掉人家也得把封王這張支票兌現了再出手。因為不是劉姓,所以就把這些王稱為“異姓王”,論功行賞之下有:趙王張耳、長沙王吳芮、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燕王盧綰、燕王臧荼、齊王韓信(後封楚王)、韓王韓信(韓國後裔)等,漢朝倒是成立了,但是此時的漢朝並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國家,就是因為有這一部分異姓王的存在。

漢朝:簡述漢初的“郡國並行制”與“七國之亂”由分權走向集權

這異姓王確實也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漢承秦制,實行郡縣制,但是由於諸侯王的存在,只得是郡國並存,這也就是我們所知道的“郡國並行制(郡國制)”。這些不僅諸侯國的地位是極高的,而且疆域甚大(有些是諸侯王原本就有的)。一個諸侯國普遍佔地兩三郡,大的像楚王韓信則達到五六郡,漢初版圖是要小於秦朝的,這樣一算,這漢朝一半以上的領土可都在他們手裡。而且這些領土裡面不乏人口眾多,經濟發達的地區。

漢朝:簡述漢初的“郡國並行制”與“七國之亂”由分權走向集權

諸侯王在封國內獨攬大權,徵收得來的賦稅是歸自己所有,不僅如此,還可自己鑄造錢幣,這獨立性是越來越大,都成了獨立的“國中國”了。有人口就有兵源,有兵源就可組建武裝勢力,加上新朝初建,局勢不穩,要是他們想幹點嘛,這漢朝還不得抖三抖啊。

漢朝:簡述漢初的“郡國並行制”與“七國之亂”由分權走向集權

雖然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但是,受歷史上的分封制影響,這些諸侯王似乎也沒把漢天子放在眼裡,根本就沒有皇帝的概念,沒覺得這天下姓劉,有這麼一些不安定的因素在,當矛盾不可調和之時,為了江山永固,在劉邦眼裡也從來沒有把他們當做自己的“臣”,是合作者,甚至是對手。所以也就怪不得劉邦對這些“異姓王”下手了,這劉邦做得了皇帝,沒點手腕那是不可能的,那出手可叫一個快準狠,韓信、彭越等被呂雉親手謀殺,恐慌起兵造反的英布被迅速剿滅。

漢朝:簡述漢初的“郡國並行制”與“七國之亂”由分權走向集權

同姓王分封,權力分散同姓

不過在剿滅異姓王之後,大一統的中央集權並沒有正真完成,因為其又陸續分封了九個同姓劉氏宗室子弟為諸侯王:齊王劉肥、楚元王劉交、荊王劉賈、淮南王劉長、燕王劉澤、趙王劉如意、梁王劉恢、代王劉仲、淮陽王劉友(最初九人,後有更改廢立),並與群臣共立非劉姓不王的誓約。其實戰國舉動在但是並沒有錯,有利有弊,雖然造成了權利分散,但是也可以更好的管控地區,穩定局勢,發展經濟,增進人口,也能拱衛中央安全。“文景之治”的出現與此多多少少也是有關係的。但是人對利益與權利的慾望是無窮的,哪怕是親兄弟也不例外,不然也就不會有“最是無情帝王家”這一說法了。

漢朝:簡述漢初的“郡國並行制”與“七國之亂”由分權走向集權

其實早在高祖劉邦死後,專權的呂后違背非劉姓不王的誓約,立諸呂為王。就激起劉姓諸王的強烈反對,而呂后死後,諸呂聚兵,準備發動政變,劉姓諸王就動亂過一次了,雖然都是打著清除諸呂的旗號,但是他們的野心誰又看不出呢?漢文帝劉恆繼位,諸呂勢力被滅,劉姓諸王在漢朝廷的安撫下也都退兵,局勢重新穩定下來,不過這只是暴風雨前的寧靜。

漢朝:簡述漢初的“郡國並行制”與“七國之亂”由分權走向集權

中央朝廷開始著手削弱諸侯王權力

有了這次諸呂勢力叛亂,與劉姓諸王動亂的經驗,這削藩和降低諸侯王權利也就勢在必行,漢文帝時期,就開始用列侯前往封地,監察地方形勢、封諸皇子為新王,牽制舊諸侯王、採用賈誼提出的"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來增加諸侯國的數量等手段著手削藩了,雖然看似諸侯王更多了,權利更散了,其實是縮小了諸侯王掌控的區域和力量權利,人多心不齊,相互掣肘,要想造反,也難以一致行動了。

漢朝:簡述漢初的“郡國並行制”與“七國之亂”由分權走向集權

如此削藩,意圖明顯,諸侯王當然看得出來,到了漢景帝之時,削藩更甚,該誅殺的誅殺,該裁減封地裁減封地,此時中央專制皇權和地方王國勢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諸侯王當然不會坐以待斃,這保不準哪天這削藩的刀就落到了自己頭上了,在吳王劉濞的牽頭下,諸侯王開始通謀相約起兵反漢。

漢朝:簡述漢初的“郡國並行制”與“七國之亂”由分權走向集權

“七國之亂”爆發

景帝三年(前154年),在漢景帝降詔削奪吳王劉濞的豫章郡、會稽郡的舉措下,終於激起了吳王劉濞、趙王劉遂、楚王劉戊、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為首的七國的諸侯王的公開反叛。諸王聚集兵力多達30餘萬人,不僅如此,還派人與匈奴、東越、閩越等外族商議起兵。以 "請誅晁錯,以清君側"(謀劃削藩的主要大臣。有上疏《削藩策》) 的名義,舉兵西進,浩浩蕩蕩的向長安開進,開啟了歷史上的“七國之亂”。

漢朝:簡述漢初的“郡國並行制”與“七國之亂”由分權走向集權

起初,削藩是一回事,但畢竟是同姓,朝廷也不希望趕盡殺絕,而且朝廷也沒有什麼準備,漢景帝採取權宜之計,希望以誅殺晁錯換取諸王退兵,不過晁錯倒是誅殺了,諸王卻沒有退兵,且拒絕與朝廷談判不說,劉濞還自稱東帝與朝廷政權分庭抗禮,此時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叛亂。已是危及到朝廷政權,於是大規模的武力鎮壓叛亂開始,先是派太尉周亞夫率軍鎮壓吳王楚王的聯軍,其次派曲周侯酈寄領一軍攻擊趙國、欒布領另一軍攻擊齊地叛國,最後又命大將軍竇嬰駐屯滎陽,監視齊、趙等王的動向。

漢朝:簡述漢初的“郡國並行制”與“七國之亂”由分權走向集權

中央朝廷收權,集權逐步完成

經過多次削藩,諸侯國的實力已經不可與曾經相比,在朝廷的全力打擊下,從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始,到三月止,歷時三個月“七國之亂”被平,七王死,六國(除楚國外)被廢除。朝廷更是趁此時機收回了更多諸侯國的權利和地盤,雖然郡國並行還存在,但是諸侯王的自治權沒有了,有名無實。中央政權得到了極大的加強,諸侯王的封地已經和普通的郡縣沒有什麼區別。漢武帝后諸侯國的權利甚至是低於郡縣,再也威脅不到朝廷的政權。中央集權終是完成了。

至於東漢末年地方權力再次大過中央,那是後話了,我們下篇再聊。

注: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涉及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