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誰不是個外向的孤獨患者

《清平樂》因考究的服化道、富有韻味的臺詞和實力派演員的加盟,一經播出就受到了觀眾的關注。《清平樂》的故事發生在北宋仁宗一代,此時正是北宋政通人和、國泰民安之際。宋仁宗高度重視知識分子在政治方面的作用,故而宋仁宗期間也湧現出一大批知識分子。追劇的小夥伴們感嘆:一部《清平樂》,半本中文語文教材:晏殊、范仲淹、歐陽修、蘇舜欽、司馬光……

隨著劇情的發展,劇中的人物會唱起自己的詞作,如晏殊《浣溪沙·小閣重簾有燕過》(第2集)、《採桑子·時光只解催人老》(第5集)。其中《浣溪沙·小閣重簾有燕過》是劇中第一首出現的詞作。

晏殊:誰不是個外向的孤獨患者

浣溪沙·小閣重簾有燕過

晏殊

小閣重簾有燕過。晚花紅片落庭莎。曲闌干影入涼波。

一霎好風生翠幕,幾回疏雨滴圓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劇中,晏殊在一個下雨的夜晚,舉著手中的酒杯,唱起了這首充滿富貴閒愁的詞。唱罷,第二天便故意在玉清宮以朝笏撞折侍從的門牙,因此被彈劾。

上闕“淒涼在景”

此首《浣溪沙》營造暮春景色,抒發時光易逝,美景難留的感慨。

上闕起句既交代了詞作所寫的環境和時令,又是整首詩的視覺動線。“燕”是春天時節,“小閣”是詞人作詞的環境。因為小樓重重門簾外面有燕子飛過,所以才引起了詞人的注意,將目光從小閣簾內移至了小閣簾外。

小閣簾外,暮春時間,滿庭紅花,與庭中莎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晚花,進一步交代了時節。“晚”,點明此時正是晝暖夜寒的暮春季節的傍晚。紅片:落花的花瓣。庭莎:庭院裡所生的莎草。莎草為草本植物,葉條形,有光澤。詩人隨著燕子飛過的軌跡,看見簾外紅花與綠葉,零落飄灑在地。庭院中,池邊的曲曲欄干,倒影於池塘碧波之中。“涼”既是體感上的涼,也是心境的淒涼。

上闕“重簾”、“過燕”、“晚花”、“庭莎”、“曲欄”、“涼波”等意象組合在一起,營造悽清冷落的簾外景色。


晏殊:誰不是個外向的孤獨患者

下闕“淒涼在心”

下闕視覺動線則又由簾外轉向簾內。詞人因一陣輕風才看到那碧綠簾幕,重新將注意力放回了簾內。一日之間好幾次下雨,雨點打在圓圓的荷葉上。一霎:一會兒,一陣子。“一霎”與“幾回”進行互文。詞人僅用這兩個詞的互文就將時光流逝這種無形的事物展現出來。一日之間,雨點已經打在荷葉上數次,而詞人竟然每次都聽到了雨打荷葉之聲,可見詞人有大把時間“發呆”,更見詞人所在環境的安靜孤寂。簾內簾外,兩般風景,一處悽清。

到此,詞人都只營造氣氛,而未抒發感情。詩以言志,詞以傳情。詞人到底為傳何情?在疊加的孤寂之中,詞人“酒醒人散”。酒醒,表明詞人前面所寫都是酒醉之中的所見所聞。人散,說明上闕所見之景都是有人陪伴。舉杯把酒之際,詞人卻只關心庭院外的淒涼景色。人群言歡,詞人卻依舊覺得孤獨寂寞。自我與環境無法融入,尋找不到安全感,油然而生“得愁多”。

最後一句的“假裝很熱鬧”與前面大量鋪墊的淒涼形成鮮明對比,情感跌宕。詞作沒有交代詞人心境淒涼的原因,但我們略能窺見一二。把酒言歡,無非逢場作戲,其中又有幾分真情?幾分虛偽?酒暖得了身,卻暖不了心。時光易逝,美景難留。醒來之後,更加惆悵。


晏殊:誰不是個外向的孤獨患者

為何是這首詞?

回到劇中,為何導演在這個場景中選用這首詞呢?乾興元年(1022年),年僅12歲的宋仁宗繼位,劉太后聽政。宰相丁謂、樞密使曹利用想獨攬大權,朝中眾官議論紛紛,束手無策。晏殊提出“垂簾聽政”的建議,得到大臣們的支持。後晏殊反對太后親信張耆升任樞密使,深知自己已經沒有辦法幫助仁宗牽制劉太后專權,故而才出現了雨中吟詩後,第二天故意犯錯的戲碼。若說“愁”字,或許就是為劉太后專權而愁吧。

真實的歷史中,晏殊做這首詞和自己的生涯沒有任何關係,只是一時感嘆人生易逝,美景難留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