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中瑣記(二)20200217

排除焦慮

疾病作為一種隱喻,本身就會給人帶來焦慮,這一點在昨天推文中的“謠言”一節已經討論。但我們觀察事物時會發現,除了事物本身產生的信息會給我們情緒來帶影響,與事物無關、或關聯度甚低的現象、言論,也會對我們看待事物產生影響。經濟學上將事物與外部之間產生的關係,稱為外部性。這裡我覺得,可以將事物本身給人情緒帶來的變化,稱為內向情緒維度;將事物本身以外的事物、言論對人情緒帶來的變化,稱為外向情緒維度。兩種維度均以數值表示對人產生的情緒影響,正值為正向、積極影響;負值為負向、消極影響。焦慮,無論是內向維度還是外向維度,都是一種負向、消極的影響。

在內向情緒維度,疫情本身自然是讓人產生焦慮的原因。但僅用A影響B(A→B)這樣簡單的分析方式,未免太過籠統。我們試想一種情景,你告訴B女,她男友A出軌了(這是一個簡單的敘述性描述),一般情況下這就足以導致B情緒的變化;但若你描述更多的細節,例如A出軌了幾個人、分別在什麼時間,描述越加詳細,對B情緒產生的負面影響理論上就會更多。在這裡,除了敘述性地描述A出軌這件事,我們還增加了人數、時間兩個維度,即A包含了A1及A2,該情形最終描述為A(A1、A2)→B。細節越多,想象越豐富,情緒影響越明顯。

同樣,在考察疫情本身對個人焦慮情緒施加影響時,除了疫情感染人數(A1)、死亡人數(A2)能夠製造焦慮,關於疫情的多維度信息,也會加重焦慮,而這些維度的信息,因其與疫情本身的關聯度高低不同,其產生的效應也會存在差別。概括而言,“疫情→焦慮”的公式,可以豐富為疫情(A疫情本身、B疫情防控、C……)→B。按照前述原理,僅從內向情緒維度而言,疫情中個人焦慮情緒是非常容易被放大的。我相信,這也是為何疫情初期湖北、武漢官方瞞報數據、報喜不報憂的原因。當然,這裡只是分析機理,並不是辯護。

從反面角度來看,這也是官方要進行輿論管控、要求發佈正能量信息的原因。各種能夠產生正向情緒的信息,要一波波放出來,不能沒有,也不能急。從進入大眾媒體時代(新聞報紙普遍化)以來,輿論就是重要的戰場。我個人的理解,不同於傳統社會王朝著史,成王敗寇的歷史觀;大眾媒體時代,輿論信息往往會遮蔽事件的真實情況,留下來的言論、文字,才是傳世的史料,被用來裁剪歷史的新裝。這也決定了,即使身處事件之中,我們所看到的,也是過濾後的信息。所以,一定程度上,我覺得個體對於新聞審查,是要報以理解的態度。

外向情緒維度,即原本與事件關聯度不高的事物、言論,何以加重人在事件中的焦慮情緒?我覺得應從更高的維度來理解。人的信念是體系化的,即首先是對社會、國家整體要有信心,進而塑造對社會良序發展、個人能夠在其中獲取美好生活產生信念。在疫情問題上,首先必須是對社會、國家正向的信念,才能建立“疫情一定會好轉”的信心。這種信念體系,在層級上是比我上面構建的A→B情緒模式更高一級的。外向情緒維度之所以能使人更加焦慮,就在於它是從高維度影響個體對社會的信念。

近期有一篇十分聰明的推文,剛好可以作為解釋外向情緒維度的範例。該文首先列舉了澳洲大火、新冠病毒疫情、澳洲蝙蝠大規模遷徙、東非西亞蝗災,進而發出質問:這個世界會好麼?這上面列舉的四種現象有關聯麼?我們從各種維度來看,恐怕也只能牽強認為,僅在社會發展、人類命運維度,存在關聯。外向情緒維度,首先通過動搖信念的基礎,進而影響個體對事件本身的認知。這就是外向情緒維度的影響機制。

瞭解前述兩種機制後,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情緒管控。從外向情緒維度,首先是要堅定底層信心,排斥不相干信息的干擾,即所謂的守腦如玉。內向維度,應更多地關注疫情的細節,獲取真實、準確的信息,作出符合趨勢的判斷。


世界紛繁多彩,人間自有滋味。


疫中瑣記(二)2020021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