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當派的故事

無論是一種宗教還是一種文化,從其誕生到其興盛鋪展開來,不管是數十年、數百年還是數千年乃至更久,隨著時代的不斷髮展變化,隨著人們生存需求的不斷更新,宗教和文化都會應時代變化、需求更新而發生改變。宗教會生出各種新的流派,文化會產生新的分支。

佛教的流傳就是如此。早在佛陀傳教末期,他的堂弟提婆達多就在戒律上提出傾向苦行的“五法”,否認輪迴和善惡業報,與佛陀思想產生了明顯的差異,於是與佛陀分道揚鑣,自成一派。現在看來,提婆達多的思想和做法於當時的印度社會而言更尊重現實,更接近真理,更活在當下。

噶當派是藏傳佛教的一個派別。噶當的藏語意思為一切佛語都是對僧人修行全過程的指導。公元9世紀,西藏佛教發生了滅法運動,學法的僧人修行次第混亂,顯密(修佛之人都同意只要在身體上,言語上和思想上都能做到和釋迦牟尼佛一樣,就能成佛。顯宗主張公開宣道弘法,按佛經做就可以了;密宗主張修成正果還有秘密的方法,沒有人傳授密法修行很難達到"身口意",進而成佛。)互相毀訾,有的重密乘毀因果,有的重戒律攻密法,有的重師承輕經論。總之因個人的修行的道行深淺不同,對怎麼修、修什麼、跟誰修產生了極大的分歧。

在這樣的背景下,於公元11世紀,印度僧人阿底峽被邀請入藏弘法。他作《菩提道燈論》,闡明顯密教義不相違背之理,強調修行應遵循由下而上的次第,提倡顯密並重,先顯後密,嚴守戒律。其間,有一個名叫仲敦巴的人拜阿底峽為師,學到顯密各種教法,並迎阿底峽至衛、藏各地傳法。阿底峽去世後,門徒多依止仲敦巴修行。公元1056年,仲敦巴在熱振這個地方建了熱振寺,以此寺為傳法根本道場,後逐漸形成噶當派。仲敦巴去世後,他的三大弟子又分別傳法,形成了教典派、教授派、教誡派三個新生的支派。

讀過莎士比亞戲劇的人應該知道,名劇《哈姆萊特》裡,主人公性格的多面性、思想的複雜性和行為的多變性。不同的人對悲劇的哈姆萊特王子有不同的理解,即所謂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一個文學作品裡面的一個人物都會讓人產生一千種想像,那試問一個宗教思想被不同的有影響的、有權威有解釋權的人掌握,被不同的生存需求和政治治理衝擊,歷時數千年,它得會發生多大的變化?

噶當派從誕生到派生三大分支到併入其它教派,歷時四百年不到。15世紀初,青海西藏人宗喀巴據噶當派教義創立格魯派,噶當派遂併入格魯派。儘管也稱作"新噶當派",那也只不過是一個叫法而已。物非人非,時移境遷,新人已長成,過去的一切都不重要了。

這就是噶當派,一個佛教流派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