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当派的故事

无论是一种宗教还是一种文化,从其诞生到其兴盛铺展开来,不管是数十年、数百年还是数千年乃至更久,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随着人们生存需求的不断更新,宗教和文化都会应时代变化、需求更新而发生改变。宗教会生出各种新的流派,文化会产生新的分支。

佛教的流传就是如此。早在佛陀传教末期,他的堂弟提婆达多就在戒律上提出倾向苦行的“五法”,否认轮回和善恶业报,与佛陀思想产生了明显的差异,于是与佛陀分道扬镳,自成一派。现在看来,提婆达多的思想和做法于当时的印度社会而言更尊重现实,更接近真理,更活在当下。

噶当派是藏传佛教的一个派别。噶当的藏语意思为一切佛语都是对僧人修行全过程的指导。公元9世纪,西藏佛教发生了灭法运动,学法的僧人修行次第混乱,显密(修佛之人都同意只要在身体上,言语上和思想上都能做到和释迦牟尼佛一样,就能成佛。显宗主张公开宣道弘法,按佛经做就可以了;密宗主张修成正果还有秘密的方法,没有人传授密法修行很难达到"身口意",进而成佛。)互相毁訾,有的重密乘毁因果,有的重戒律攻密法,有的重师承轻经论。总之因个人的修行的道行深浅不同,对怎么修、修什么、跟谁修产生了极大的分歧。

在这样的背景下,于公元11世纪,印度僧人阿底峡被邀请入藏弘法。他作《菩提道灯论》,阐明显密教义不相违背之理,强调修行应遵循由下而上的次第,提倡显密并重,先显后密,严守戒律。其间,有一个名叫仲敦巴的人拜阿底峡为师,学到显密各种教法,并迎阿底峡至卫、藏各地传法。阿底峡去世后,门徒多依止仲敦巴修行。公元1056年,仲敦巴在热振这个地方建了热振寺,以此寺为传法根本道场,后逐渐形成噶当派。仲敦巴去世后,他的三大弟子又分别传法,形成了教典派、教授派、教诫派三个新生的支派。

读过莎士比亚戏剧的人应该知道,名剧《哈姆莱特》里,主人公性格的多面性、思想的复杂性和行为的多变性。不同的人对悲剧的哈姆莱特王子有不同的理解,即所谓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个文学作品里面的一个人物都会让人产生一千种想像,那试问一个宗教思想被不同的有影响的、有权威有解释权的人掌握,被不同的生存需求和政治治理冲击,历时数千年,它得会发生多大的变化?

噶当派从诞生到派生三大分支到并入其它教派,历时四百年不到。15世纪初,青海西藏人宗喀巴据噶当派教义创立格鲁派,噶当派遂并入格鲁派。尽管也称作"新噶当派",那也只不过是一个叫法而已。物非人非,时移境迁,新人已长成,过去的一切都不重要了。

这就是噶当派,一个佛教流派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