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日記的口水戰中,誰是“魯迅”?

文/顏小二述哲文

圖/網絡

最近看到議論方方的文章挺多,從一開始的褒獎,到後面鋪天蓋地的批評。“方方”二字在眼前刷了不知多少遍,那時沒看過她的日記,卻也記住了她的這個名字。

漸漸瞭解方方,多是看到一些或褒獎或批評她的文章而熟悉的,只知道她寫了幾十篇的日記,記錄的是武漢疫情的這段時間她的所見所聞所想,而且還發了挺多個人感慨。一開始,大抵是褒獎她的聲音,誇她是當代魯迅的不在少數。直到她的日記在西方出版,罵聲又鋪天蓋地。

之所以有了興趣去看方方日記,是看到了網絡上的一句嘲諷,大概意思就是,網友們一開始誇方方說真話,認為她堪比當代“魯迅”,現在一大批網友又化身成了“魯迅”,批判方方是精緻利己主義者。方方的日記怎麼樣,方方這個人怎麼樣,實在無意評說,畢竟僅以網絡上的碎片信息來評價一個人的是非功過,太片面,意義不大。寫此文更多是為了“魯迅”。

方方日記的口水戰中,誰是“魯迅”?


個人比較喜歡魯迅的文章,從網絡上一些玩味的話語裡,似乎嗅到了些對“魯迅先生”的調侃,感覺怪異,便登陸網絡搜索了一下方方日記,隨手點開看了第59篇,看完以後,覺得這日記通篇都是憂慮。

也不是說憂慮有什麼錯,只是不明白,為何文字中夾帶憂慮和質疑,或者說對權威的質疑,就被稱為“當代魯迅”,那大文豪是不是太好當了點。

魯迅,絕對不是所謂和權威唱反調的存在,為了唱反調而唱反調的,不過是一噴子罷了。

魯迅筆下的文字,若是讀懂了一些,許多人可能就得羞愧得臉紅心跳。噴子讓人憤怒,而文豪則讓人羞愧。要知道,憤怒不過是感情發洩,羞愧才是深入骨髓的反思。

方方日記的口水戰中,誰是“魯迅”?


都是作家,但魯迅是罕見的大文豪,他是尖銳沒錯,但每一次尖銳,絕不是悲哀那個不幸,憂慮這個可憐,他的文字背後,有掙扎的靈魂。甚至說得不客氣些,他筆尖所指的,是人性和人心的劣根性。他的吶喊中有理性,這種理性,讓他的話語即便尖銳,也直戳人心。

方方的日記裡,是沒有魯迅那種的理性,也沒有魯迅筆尖下的人性和人心,比較多的,是她灰暗視角下的“悲傷世界”。當然,既然是日記,心情記錄無可厚非。每位作家的文字,都透露著每位作家的性格,憂慮氣質的作家,看到的世界趨於灰色,也並不奇怪。

方方日記的口水戰中,誰是“魯迅”?


但是,個人想說的是,不要將魯迅的批判精神,當成與權威唱反調的憤怒、質疑,這會失去大文豪留給我們的財富。

正義的批判絕對不等於悲天憫人的哀嚎!二者有質的區別。前者理性得一針見血,銳氣十足;後者則多愁善感得幾近把人“融化”,除了煽動情緒,刺激一下人的荷爾蒙,便再無“迴響”。

許多朋友即便現在再讀魯迅,也能從魯迅的文章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為什麼?魯迅在批判他所處的那個社會?看上去是,但個人看來,他在批判人心。人才是社會的主體,社會生病了,追根究底,病根大抵在人性上。

方方日記的口水戰中,誰是“魯迅”?


迄今為止,也解讀了許多魯迅的作品,類似《明天》裡任人揉捏的單四嫂子、《示眾》中高高掛起的看客心態。魯迅的深刻、魯迅的犀利更多表現在,他的筆墨絕不止於舊社會人生活的悲慘,而是深入那不健康社會里病態的人心。

人心與人性病態,社會如何健康?魯迅是知道的。

人類文明延續數千年,無論多麼黑暗的時代,總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勇士。只看見弱者的不幸,幫他們掀開脖子上的枷鎖,然後呢?弱者心靈的枷鎖呢?魯迅一直努力想要打開的,便是人心與人性中的一把鎖,所以他才是當之無愧的大文豪。

方方日記的口水戰中,誰是“魯迅”?


而方方的日記,沒有魯迅的那種深度,方方也好,後面批評方方將日記版權賣給國外的網友也罷,更稱不上“當代魯迅”。有“當代魯迅”這種說法,不過是看到了魯迅“生氣的臉”,卻不知魯迅源自內心對不幸之人的拯救與吶喊。

當然,沒有多少作家能比得上魯迅,很多優秀的作家是,方方也是。魯迅的高度,本就讓人難以企及,魯迅就和日本的芥川龍之介一樣,同樣是洞悉人心與人性的大文豪,即便擁有不同的國籍、不一樣的經歷,但他們卻有相同的特質,即他們從不悲天憫人,只以或荒誕、或尖銳的故事,為人心做著“手術”。

方方日記的口水戰中,誰是“魯迅”?

說了這麼多,無意點評方方日記,只是實在不願“魯迅”精神成為調侃的說辭。魯迅的深刻,在於他理性的吶喊,不要高喊魯迅的同時,卻忘卻了魯迅精神。借魯迅一句話,“他們忘卻了紀念,紀念也忘卻了他們”,這是可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