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荀子的“性惡”論》

荀子以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其理由是:好利-順是-爭奪生、辭讓亡;疾惡-順是-殘賊生、忠信亡;耳目之力欲-好聲色-順是-淫亂生、禮義文理亡(荀子原文有刪除部分)。

解決之道:“立君上之勢以臨之,明禮儀(原文為“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得賢師而事之,則所聞者堯、舜、禹、湯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則所見者忠信敬讓之行也”(荀子)。

先天本性_相同;後天本性_不同-努力向善-事賢師、友良友。彎曲的木料靠燻蒸矯正;鈍刃靠磨礪;人之邪惡靠師長的法度教化、禮義引導(荀子意思)。

孟子曰:“人之性善,今人之性善,將皆失喪其性故也”。

王陽明:“無善無噁心之本,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綜上三家之言:孟、荀偏向左右兩極端;王陽明之“性”論比較中肯,比較接近真理。

以“創造論”論人性:道生陰陽、造人類;人分陰陽兩性,再分善惡兩類。故“道”生善、惡兩種人;善、惡又有至善至惡、次善次惡、微善微惡;其中至善至惡者,無法改變善惡之性;次、微善惡者可以通過後天教化、禮、法約束來改變。

以“認識論”論人性:“無善無噁心之本”者,幾個月的嬰兒或二、三歲的幼兒,可以認為是無善無惡的。首先,嬰幼兒不能辨是非、善惡;再者,成人亦無法辨嬰幼兒之善惡。莊子辨性:“告之以禍難,而觀其節;委之以財,而觀其仁”。諸葛亮辨性: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期之以事,而觀其信;醉之以酒,而觀其性……。

以“方法論”論人性:“有善有惡意之動”者,成年人有思想能辨是非、善惡;辨人善惡之要術_眼觀心術-相觀心跡_有“慈眉善目”者,有“兇形惡煞”者;所謂“相由心生、罪由心頭起、惡向膽邊生”;此為“道”(天生)生惡相。故“道”生至善者_無論處什麼邪惡的環境永遠是善的;“道”生至惡者_無論處什麼善良的環境永遠是惡的。

荀子的“性惡”論只說對了一小部分“道”生-即天然之“性惡”即“至惡”者;另有“道”生-即天然之“性善”即“至善”者;還有“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的一部分“善”者。

《關於荀子的“性惡”論》


《關於荀子的“性惡”論》


《關於荀子的“性惡”論》


《關於荀子的“性惡”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