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孝敬老人的人品行不會差,這是真的嗎?為什麼?

一生平安6188954087053


這個觀點,我在裡面加個字,叫做孝敬老人的人的品行不會太差。

因為孝敬老人是人的一種最基本的做人素養。注意,不是什麼高端的,而是最基本的。知道孝敬老人說明起碼還有人味,即使是壞也壞得不透。況且這人的品行還不一定是壞的。

這麼說的意思,是說在判斷一個人的時候,孝敬老人可以做為一個最基本的條件,選擇時可以定為初選而不是終極之選。就是說不孝敬老人的人一定不行,而孝敬老人的人,還要看他其他的行為怎麼樣?

在社會上混,看人用人交人靠人都有方方面面的標準和條件,一個人的心性和品行不是一件事能顯示出來的。孝敬老人這一點就象人的相貌一樣,只能看個大概,具體供事兒怎麼樣?光看錶相是很難下定論的。何況那種孝敬也是有真假表裡的。


孟珍


品行好,即人品德行好,品行好的人會在某些具體言行上表現出令人稱頌的品質,其中最基本最質樸的表現是對老人的孝順尊敬。

對父母老人都不孝敬,在內心裡對其他人也不會好到那裡。所以,孝敬老人的人品行不會差,這確實不假。

中華孝文化古已有之,歷史悠久。孝敬老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傳統文化提倡的行為。

從“孝”字的結構來看,上是“老”字邊,下為“子”字,成子承老、子背老之形,古人用造字結構對“孝”的本義作了直觀的表達。

儒家文化非常重視孝道修養,“夫孝,德之本也”,孝道就是道德的根本,一切品行的教化都應從孝行開始。所以說,孝敬父母老人長輩的人,懂得道德的根本,具有最基本的道德修養。

孔子重視孝悌,認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是做人、做學問的根本,這是儒家重要的倫理思想之一。儒家的《孝經》中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從保護好自己的身體不受損傷開始,因為身體來自父母。父母是根本,沒有父母哪來自己,父母養育兒女,兒女孝敬贍養父母老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

孟子又將孔子儒家的孝道愛心推廣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僅要尊愛孝敬自家的老人,還要敬愛孝敬別人家的老人。因此,孝是人的天然本性,孝敬父母老人就是不忘自己的根本,這是傳統道德要求的孝行。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古今做到孝敬老人的人,不少是品行好又有成就的人。

北宋的黃庭堅不但是古代二十四孝中“滌親溺器”的大孝子,還是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是蘇軾門下“蘇門四學士”之一,官至四品,雖做了大官,但每晚都堅持親自為老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母親病了則日夜察看病情,盡孝侍奉,母去世後築室墓旁守孝,做到兒子應盡的責任。蘇軾稱讚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即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的美德,可與古人媲美。

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外交家、詩人陳毅元帥,建國後任上海市市長、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等要職,身居高位公務繁忙,卻不忘抽空探望癱瘓的母親,親自為她洗尿褲及髒衣服,陪母親說說話溫暖安慰病中的母親。

《增廣賢文》有言:“千萬經典,孝義為先”。古今許多孝敬父母老人的事蹟及道理都告訴人們:孝敬老人的人品行不會差。每個人都有老的時候,善待老人,實際上是善待自己,現今敬老,今後敬你,好風尚代代相傳。


正伍行


謝謝!我認為百善孝為先,是做人的基本點。

閒聊談己見,仔細想一番;大家都清楚,其實沒說完。做為一個正常人,首先懂感恩,孝順父母,敬養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是做為兒女和晚輩的職責,是應盡的義務;是為人類之根本,是做人的基本點。這僅僅只是為人處世之道,走向社會步入社會交往的開始,按照這個百字講,只能說你做了這百分之一,具體這百分之一做的好不好,咱先說天知地知鄰居知,你的老人最感知;你孝順父母孝敬老人,別人只能說這個人還可以,你才有了起點,才能站住腳跟。人品要看你在社會活動交往中的言語和行動,你的具體表現,眾人評判。你六十分夠格了,人品才算差不多,眾人評判的、打的分數越高。人品就可以了…

你對老人能盡孝,為人處世還公道,崇德向善公益好,評判人品錯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