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牵手国美另一重想象:数字化与新基建

王如晨/文

拼多多牵手国美另一重想象:数字化与新基建

拼多多牵手国美零售,双方股价大幅上涨。京东、苏宁股价则明显疲弱。虽不能直接建立关联,还是带给我们许多思考。

拼多多牵手国美另一重想象:数字化与新基建

两日来,外界解读似乎过于单薄。大部分将双方合作理解为中短期营销与供应链层面,而没有看到,它们着眼的,其实是数字化赋能与新基建目标,里面隐含着新商业模式与商业形态。

当然,表面利好是要提及。

于拼多多而言,它能获得全量商品、品牌资源尤其大家电等品类。既可丰富品类,又能增强平台品质;门店体验入口,弥补场景体验缺失;供应链、物流配送及后服务支撑,大幅提升履约能力等。

于国美而言,则能获得资本支撑、补贴助益、出色的入口;庞大数据尤其用户与流量支撑。当然,它的物流配送与服务体系等于也有了一个关键客户。

IPO前后,拼多多商品质量遭遇许多考验。为化解挑战,它在供应链、品牌资源拓展方面用力极深。此外,为了履约,也强化了数字化、轻资产的物流平台模式。但相比竞对,整体来说,商品品质、客单价、履约能力仍是短板。

前几天一篇文章中,我们说,拼多多的主要挑战在于:规模日益庞大而多元的用户需求与供给端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所谓“供给”,不仅包括品质商品资源,更有履约与服务能力。

以上是基本面。但要看到更多。联姻之后,我们更关注拼多多垂直领域动向、数字化赋能、新基建角色塑造。当然,还有垂直领域的动向。

垂直领域动向、数字化赋能、新基建角色?是的。这需要结合双方商业模式与核心竞争力来看。

一定要注意到这个阶段拼多多核心能力。

我自己的观察是,截至目前,它最强大的一面,既非亚马逊、京东始于封闭的垂直一体然后走向一体化开放的模式,也非阿里始于开放然后通过协同最终建构起半封闭的“商业操作系统”历程,而是通过出色的技术组合(分布式AI、社交化、游戏化)策略,将碎片化需求聚合为规模化场景(团购场景),然后驱动供给端有效服务的模式。它既有多样性,又能有机协同、力出一孔,效能非常高。短短4年多,能有今日用户、GMV、营收规模,不是偶然。

本质上,这是一种组织能力。它建立在技术、数据以及商业实践基础上。当然也是一套数字化的能力。黄峥曾说,拼多多站在巨人肩膀上。但不要以为他真谦虚,以为拼多多只会“组装”。他可是多次强调过另外两点:用户洞察与分布式AI能力。

这是一家极为重视整体机制与价值链的公司。表面看去,急需补足的是所谓品牌商品与物流配送,实际上,它更需要一套与现有平台整体互补、匹配的能力机制。

而拼多多与国美有互相嵌入对方生态版图的空间。

国美已不复10年前荣耀。但它依托门店建立起来的一套以供应链为核心、服务为导向的运营体系,依然存在。

早期国美与苏宁博弈,颇似阿里与京东。苏宁强调自有物流,国美更多说开放创新、协同、链接、赋能,生态思维更重。黄光裕一句“商者无域”里,透露着格局与视野。

追踪国美多年,参与过它关键节点报道,近距离观察过黄光裕、黄秀虹及管理层。最近几年接触少,但注意到,它这套体系一直没消失。

比如8年前,国美就提“全渠道策略”,建构类似今日中台;2014年与京沪粤、冀鲁豫、辽宁等地大型商超、百货达成战略合作,运营家电与3C业务,输出供应链、管理及技术支持。

当年任副总裁的何阳青对我说,将对二三线城市市场、中西部人口密集省份及零售业最繁华的沪宁线倾斜资源,突出有效覆盖,“再造一个新国美,不是说多出一个国美的体量,而是在全渠道战略下,诞生一个融合模式的、全新的国美”。当年总裁王俊洲对我说,未来不会有纯线上或纯线下区分。

2016年,国美提“新零售”。至今小米还在跟阿里争论谁更早。2016年以来,国美确立“家·生活”战略,通过家庭整体解决方案、智慧家庭解决方案等新业务模式,加速转型。当年重整后服务,设立“国美管家”业务;2017年,公司更名“国美零售”,加速战略推进,全面打通国美App、美店、线下门店,走向“三端合一”。

尽管品牌声量弱于同业,国美每个阶段理念多有领先,仍有出色的体系化价值与能力集成。尤其大件家电的供应链、物流配送及后服务层面。

当然短板亦明显:用户规模、流量、入口、AI要素、组织效率、商业地产属性包袱等。这导致虽有完整体系,规模化很难,无法摊薄成本。亏损压力下,很难支撑高投入。疫情背景下,更是到了转折点。

而与拼多多联姻,就是一种高度互补、互嵌的关系了。考虑市场竞争格局,它们可能是目前业界最匹配也最具有潜在合作空间的一对CP。

停一停,似乎忘了刚才问题:这一案,为何拼多多着眼的是垂直化、数字化、新基建?

先说垂直化动向。其实是一个通过品类与服务扩张强化平台体验的话题。

拼多多强调了国美门店之于用户的场景体验价值。这很容易理解。一些品类,尤其大件、客单价较高、侧重场景化的商品,若只有线上入口,很难建立信任。

比如涉及到智能家庭的产品,许多需要有场景展示;智能家居更深入,必须下到卖场,才能真正体验。小米之前间接涉足家居业,甚至提供装修服务,其实就是为了建构智能家居与SIOT业务。事实上从小米6开始,它就开始强化线下通路了。今日小米可是全球不可忽视的零售企业。

当初“国美电器”更名为“国美零售”,确立“家.生活”战略转型,一则可以扩品类,二则就是场景体验,由此走出单品、单品类概念,走向场景销售与解决方案服务,走向整体一站式平台服务。

拼多多牵手国美另一重想象:数字化与新基建

阿里也是如此。它当初投资居然之家、红星美凯龙,都有这种用意。2018年上半年,蒋凡统筹淘系、履新没多久,就强调了通过垂直化打通纵深价值链的动向。此外还有汽车领域。

至于数字化,既与垂直化有关,又在双方都具有的协同体系与能力中:一方如果只是想要另一方单一环节的资源,将很难走向深入合作。

拼多多需要国美的垂类商品与供应链资源,但更需通过与国美合作建构垂直化打通服务体系。如此,合作就侧重整个价值链,而不是单一的环节。

继续体会这里面的矛盾。

如果合作没有开放的心胸,最后的结局,可能跟阿里与苏宁、华联的联姻案相近了。当初,阿里与苏宁一案,备受关注,合作用意,许多层面与拼多多今日一案相近,但最终没有出现出色的协同。于苏宁来说,合作几乎成了财务投资案,赚了可是不少;与华联(下属联华超市)合作,虽属新零售元年大事,但到今天,几乎没有什么声量。这背后,与两个平台共享与开放程度极为有限深有关联。当然还有更复杂的缘由。

这本质上其实是数字化转型的难题。局限于单一环节,即便有资本联姻,也不可能有太深的成效。双方各自越是具有体系化的能力,就越难走向深入。何况两家公司都有它们自信的一面。

有人说,拼多多是国美的救星。我并不认同这句话。国美缺的其实不是简单的资本力,也是整个体系的能力。

双方非得在底层多个环节打通,才有可能走出新路径。

双方都强调,未来C2M模式的探索。但若没有较深的数字化融合与协同,也许能实现许多爆款,但很难形成持续、稳定、可复制的创新模式。那双方的合作,就会大打折扣。

注意,它们两家也存在博弈关系。虽然与其他巨头的博弈比,相对温和。

正是在这一层面,我们说,拼多多对国美,国美对拼多多,应该都有超越今日合作深度的欲望,就是较深的数字化融合。

今日认购可转债,看似是投资与融资,其实更像是通过这种合作关系,建立缓冲机制,为未来做磨合。它们确实也不太可能一步到位,中间恐怕还很难避免一些波折与矛盾。

但于双方来说,这种趋势已经无法回避。

拼多多的诉求,一定更强烈。2018年的“新品牌扶持计划”,看似是新品发掘计划,实际上更是一套数字化赋能策略。它是拼多多截至那个阶段的能力解耦与开放,虽不如阿里A100计划、商业操作系统壮观,但理念趋同,也可视为简版的拼多多操作系统。

与国美合作,若没有较深的数字化协同,固然可以聚合国美现有品牌资源与供应链机制,尤其强化大家电及服务,但想实现可持续、规模化、高效能、高品质的C2M供给,绝不容易。

3年后,当可转债到期时,若还停留在这种层面,那双方关系必定会尴尬,很难持续下去。

我们坚信这种判断,它更符合双方尤其拼多多的诉求。

我们当然不会忽视它们的短、中、长期用意。

国美拿到一笔不小的资金,有利于疫后的扩张。而于拼多多来说,这一刻,它当然希望外界能看到品类扩充与供应链、履约支撑效应。如此,资本市场自然更明白,也更容易刺激股价。当然也会隐性地刺激一下对手们。京东、苏宁的股价这两天弱化,应该也不是偶然。

拼多多牵手国美另一重想象:数字化与新基建

但夸克还是更关注长期的战略用意。刚才提到,除了垂直化、数字化,还有“新基建”。

不要觉得这一用意多么托大或蹭概念。要考量到拼多多的成长节奏与阿里、京东们都有不同。事实上,每一轮创新周期涌现的平台型企业,虽然越往后创新压力越大,但形成的“飞轮效应”也会越来越壮观。因为,它们必须拥有将前代企业纳入自身更大开放、融合机制的能力。

如此,外部要素,无论是竞争对手,还是生态伙伴,都需要有协同、重构的思维,从而它的价值取向,就是建立一套强大的机制,尤其是责任、技术及信任体系,将它们连接、协同起来,纳入一种机制,无限逼近公共产品,这其实就是一种新型基础设施的角色。而垂直化、数字化的取向,正是这一新角色必备的能力。

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拼多多正在强化这种思维。前段它完成一项定增,部分长线投资人(Certain Long-Term Investors)已购买它发行的11亿美元A类普通股。而募资投向,除了促进中国农品上行,夯实第一大平台综合能力,还包括带动外贸企业转型升级以及中国C2M产业带“新基建”改造。

还有,这段时间,它的对外合作案眼花缭乱。在我看来,其实是利用疫情期,快速下沉,争夺产业带,在区域建立据点,然后走向线、面、体,为后期数字化、新基建铺垫基础。

显然,这家公司有它更长远的用意。拼多多胜在高效、有机的体系,未来的输出,也必定有这种风格。今日与国美合作案例,虽有短期用意,但反映数字化赋能与“新基建”思维更重。它已经不是一家小公司了。上次我们说,要关注2020年及随后的拼多多组织形态的变化,其实也是着眼整体能力输出的匹配形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