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早:歡迎來到梁啟超博物館,這裡有關於他的一切丨文度書評

往來無閒事,談笑書與文

這是 文度·書評 的第 5 篇文章

文/楊早

說到梁啟超,我們可以把無數頭銜都加到他的頭上,比如說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輿論家/教育家……等等,甚至包括流行小說、時裝戲曲與通俗小冊子的撰寫人。

這些頭銜說明了梁啟超的一生是多麼豐富的一生。而且梁啟超的政治立場、學術主張變化次數也非常多,他自己形容與老師的區別就是“有為太有成見,啟超太無成見”。面對如此豐富的梁啟超,我們可以怎樣去把握它?

北大的夏曉虹教授,研究梁啟超已經三十多年。如果我們把梁啟超看成一個藏品豐富的博物館,那麼夏曉虹教授就像是一位資深的講解員,她採集梁啟超一生中的各種各樣的片段或是事件,又或是思想觀點,從這些不同類型的“梁啟超碎片”,進入不同領域的討論,最後指向梁啟超這麼一個豐富而深邃的近代人物。

這種方式,很可能是我們認識梁啟超的最佳路徑。

夏曉虹教授的這套《閱讀梁啟超》分為三種,書名分別叫做《覺世與傳世》、《文章與性情》、《政治與學術》。這個順序是書封上印的官方排列,跟夏曉虹教授研究梁啟超的先後領域比較同步,同時跟一般讀者認知梁啟超的思路,也有契合的地方。下面我們一本一本地來看一下,夏曉虹教授是怎麼介紹梁啟超的?

楊早:歡迎來到梁啟超博物館,這裡有關於他的一切丨文度書評

第一本是《覺世與傳世》,這本書是夏曉虹第一本寫梁啟超的著作,它對梁啟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學層面,比如關於梁啟超的文學思想、小說、詩歌、新文體的研究,梁啟超創作與傳統文學的關係,還有梁啟超與日本明治文化、明治小說和明治散文的關係。

《覺世與傳世》雖然成書較早,但是已經畫出了梁啟超整個人一個大的輪廓。梁啟超生平雖然豐富,但他進入歷史,最重要的一點,是身為清末變法維新最積極的倡導者。而這種變法革新,不僅僅是反映在政治上,更多的是從文學思想到小說、詩歌實踐,都進行了非常積極的嘗試與實踐。

我們知道,“五四”新文化運動帶來了白話文學的興盛,而清末的梁啟超,雖然不全是白話創作詩歌、小說、戲曲、評論,但是他實際上是新文學的一位先驅。比如說清末以前的人都看不上小說,覺得小說就是下里巴人、底層民眾的讀物,但是梁啟超把小說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位置,我們可以來感受一下:

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說;欲新宗教,必新小說;欲新政治,必新小說;欲新風俗,必新小說;欲新學藝,必新小說;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說。何以故?小說有不可思議之力支配人道故……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說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說始。

小說成了拯救整個民族的最佳工具,這麼高的地位,當然不是舊小說像《水滸傳》《三國演義》可以匹配,因此為了追求“改良群治”“新民”的效果,就必須對舊小說進行改造。

對於詩歌,對於報刊論述文體,梁啟超都有巨大的改造。胡適在“五四”後說,三十歲以上,稍微讀過書的人,就沒有不受梁啟超影響的。魯迅也曾經談到,清末的青年,是怎樣受梁啟超文筆影響的。

那麼梁啟超的改良思想,源自哪裡呢?這跟梁啟超戊戌變法之後流亡日本,有巨大關係,日本是比中國近代化更徹底和更成功的國度,梁啟超在這裡獲得了大量的思想資源,反過來改造中國的舊文學。因此梁啟超是後來留日的新文學家,如魯迅、郁達夫、郭沫若這些人的先驅。

這本書的書名也很有意思,叫做《覺世與傳世》,點出了梁啟超一輩子都很糾結的關鍵所在,就是更致力於“覺世”,喚醒民眾,從而改造當下的中國社會與中國文化,還是追求學術與思想的“傳世”?梁啟超同時也是一位學者,他對未來自己的文章,自己的學術,能不能夠傳之後世,同樣有著很強的執念。所以在“覺世和傳世”的矛盾中,梁啟超經常會有一些搖擺,一方面對國家所負的責任,推動他不能不參加政治,但是政治上的挫敗,又會讓梁啟超重新迴歸到學術文化的層面。

所以1917年之後,梁啟超就基本上脫離了政治圈,專心於學術文化,從公眾的視野中慢慢淡去。但是在之後的十餘年中,梁啟超在學術文化研究方面,突飛猛進,在思想史、哲學史、文學史等方面,都有影響頗大的著述問世。我們也知道,梁啟超後來成為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之一,由政返學,同樣是國內的一流人物。這就是《覺世與傳世》給我們留下的一個梁啟超的整體印象。

楊早:歡迎來到梁啟超博物館,這裡有關於他的一切丨文度書評

第二本是《文章與性情》,封面提示是“用一生貫穿了中國近代史”。這本書裡詳細評述、討論了梁啟超的文藝觀,他的文學史研究,包括對梁啟超各種文史著作的單種評點,以及從另一個方面,對梁啟超一種總體的把握,包括梁啟超與二十世紀中國發生怎樣的關係,他又是怎麼變成了大家心目中一個“善變”的政治家,甚至包括梁啟超是怎麼教育他的兒女,是怎麼建立墓園的,等等,這本《文章與性情》無疑給了我們一個更豐富、立體、鮮活的梁啟超。

舉個例子,當五四運動發生之前,梁啟超那個時候雖然已經淡出了政治圈,但是他還是作為自費的觀察員,去旁觀了巴黎和會,而且他最早從巴黎發來電報,警示國人,巴黎合約將對中國極端不利。這一消息經過國民外交協會傳播到北京大學,引發了五月四日的學生運動。從這個角度來說,1919年5月4日的政治運動,梁啟超是一個遠在海外的發起者。這也說明了梁啟超一直未能完全忘懷政治,跟政治仍然還有著密切的關係。

楊早:歡迎來到梁啟超博物館,這裡有關於他的一切丨文度書評

第三本書名為《政治與學術》,對梁啟超畢生中最糾結的這樣一個難題,做出了一個總結性的描述。

說到政治,這個名詞的含義非常豐富,並不僅指我們想象中的政壇風雲,它也可以包括梁啟超對圖書館的介入——不知道你知不知道,梁啟超曾經是北京圖書館最早一任館長,對中國圖書館與圖書館學的建立與發展,起過很大的推動作用。而梁啟超發起“國民常識學會”,撰寫暢銷一時的《常識文範》,甚至梁啟超的家庭講學,對子女的培養方向,又何嘗不是他政治生涯的組成部分?

說到學術,書中最精彩的,是對梁啟超與胡適“學術因緣”“詩學因緣”的考辨。大家都知道梁啟超是著名的改良派,胡適則是“文學革命”那一代的主將。梁啟超跟胡適之間的學術交往與學術衝突,其實代表著從晚清過渡到“五四”的學術轉型與學術承傳——轉型與承傳都有,才是歷史的本來面目。

書中有一篇文章的題目叫做《書生從政》,再好不過地說明了梁啟超在政治與學術之間的尷尬境地。梁啟超本質上是一位書生,他操作實際的政治事務,並不擅長,往往會陷入把自己陷入左右為難的困境,但是對國家對社會的熱忱,又讓他時時願意投入到政治當中去。所以這是一個“不能忘情於政治的學者”。梁啟超有句名言說:只有讀書可以忘記打牌,只有打牌可以忘記讀書。其實學術和政治對他來說,也是這樣,只有政治可以讓他暫時放棄學術,也只有學術,是梁啟超退出政治後安身立命之所在。

我還要介紹一下夏曉虹教授的研究特色。剛才我說夏教授很像博物館裡的一位資深講解員,隨便拈起一件器物,甚至一塊碎片,就能夠娓娓道來,把它的前因後果、代表的寓意,都能講得非常清楚。這種藏品的意義,包括了它與時代的關係,就像《閱讀梁啟超》所言,梁啟超的偉大,不僅僅是他自己偉大,還包括他背後關係的偉大,就是梁啟超跟同時代人之間的關係,同樣影響了中國近代化各領域的進程。

夏曉虹教授研究梁啟超的方法,很多時候更像一位大偵探破案。我舉《政治與學術》其中一篇為例,叫做《梁啟超代擬憲政折稿考》。

這件事從一個疑案說起。1905年,清朝派了五位大臣出國去考察西方憲政,為中國的憲政改革做準備,史稱“五大臣出洋”。但是一直有傳說稱,五大臣出洋觀察,並未有太多實際的心得,因此他們回報朝廷的奏摺,稿子是梁啟超代寫的。這個傳說影響很廣泛,但具體怎麼回事,眾說紛紜,有說是楊度接了這個活兒,再分包給梁啟超的。因此一直以來,傳說只是傳說。

夏曉虹教授從新近發現的梁啟超的一冊稿本入手,慢慢地像剝洋蔥一樣,破解這個疑案,隨著證據越積越多,案情也真相大白:這些奏摺不僅是由梁啟超本人代擬,而且也不是什麼楊度請梁啟超幫忙,而是由清末最有革新意識的滿族大臣端方,派沈從文的老鄉熊希齡直接到日本,找梁啟超,希望他能夠幫著寫這樣一批憲政變法奏摺。此時的梁啟超,也希望自己的憲政思想能夠影響當時的滿洲親貴,從而推動憲政的進行。

這些“密摺”的底稿,實際都還存世,只是散落在端方的遺稿、梁啟超的手稿中,也沒有任何的註明。夏曉虹教授通過對梁啟超往來書信、戴鴻慈《出使九國日記》相關於材料的比對,不但確定了“梁啟超為五大臣當槍手”這一事實,而且將梁啟超代擬的五篇奏摺稿整理匯合到了一起,包括確定憲政為“國是”,改革官制,改變外交政策,設立財政調查局、中央女學院、郵傳部等等。這些建議,基本上涵蓋了當時清廷急欲改革的方方面面,反映出梁啟超在憲政方面,有自己系統而全面的見解。所以說明為什麼民國建立後,梁啟超從日本歸來,可以擔任民國的司法總長和財政總長這樣的職位。

這件事,也能看出梁啟超的一個特點,就是為了能夠達到他心目中的理想,梁啟超沒有學者的那種孤高氣息,這樣不能幹,那樣不能幹,梁啟超為了政治,可以放棄很多的東西,包括可以為五大臣當槍手,也可以跟往日的仇敵袁世凱合作。

但是梁啟超也有自己的堅守。他在1915年曾經託人為自己謀一個“勳位”,原因是因為希望住在老家的父親能因此感到榮耀。因為梁啟超父親,曾經因為梁啟超戊戌之後被追捕,也不得不東躲西藏,流離失所,梁啟超覺得很對不起他父親,所以希望用這個勳位來為他父親賀壽。而到後來,張勳復辟失敗之後,段祺瑞曾經以“再造共和有功”的名義,要給梁啟超授更高的勳位。但是梁啟超堅決推辭,因為此時他的父親已經去世,名位對梁啟超來說,已經沒有任何意義。

楊早:歡迎來到梁啟超博物館,這裡有關於他的一切丨文度書評

從這樣一些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梁啟超的“善變”背後,其實是對自己政治與學術理想的執著追求。這可能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梁啟超的家庭教育會如此成功,子女裡面出了三個院士。這樣的推導與結論,都建立在豐沛的細節和綿密的敘述之上,在《閱讀梁啟超》這套書中,可以說比比皆是。看完這三本書,你至少可以非常貼近地感受到梁啟超這個人的偉大和豐富。這是這套書帶給我們最大的收益,它不會像有些傳記那樣,單線地描寫梁啟超的生涯,但是可以讓你全面的認知一個“立體的梁啟超”。

曾經有個公號叫“任公在我們心中”,是梁啟超的90後粉絲建立的。我覺得看完《閱讀梁啟超》這套書,你也會覺得“任公在我們心中”,被梁啟超圈粉。或許到此時,你才會明白,為什麼夏曉虹教授會花三十多年的時間,去追索這一個人的方方面面,因為她深知這一個人的偉大,來自何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