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者”變“加害者”?原生家庭的傷害,不是父母犯錯的理由

朋友推薦我去看《安家》,追完之後我和朋友聊天,都不禁得出一個結論:原生家庭可以很大程度上拖累一個人。

孫儷飾演的房似錦,出生時因為是女孩,就被家人扔在井裡,但是幸運存活,又因為她是家裡的老四,所以人們就給她取名字叫房四井。

似錦明明成績很好,卻老是被媽媽強迫早早出去賺錢養家,供弟弟生活。

似錦最後終於熬出頭,變身公司高層。但她媽媽也越來越過分,找她要錢動輒百萬,如果似錦不滿足她的要求,她媽媽還會去公司鬧,不過所有的一切,似錦都忍了下來。

然而,最新播出的一集就真的讓人非常抓狂了:媽媽瞞著似錦爺爺去世一事繼續“騙錢”,一下子激怒房似錦,就像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一樣,把所有矛盾都點燃了,最終似錦徹底與媽媽決裂,並決定與原生家庭斷絕關係。

還對窩囊無能的弟弟說:“從今往後,你是你我是我,我再也不會管你了,我再也不會給你錢了,我和這個家沒有任何關係,我說到做到”。

暴力、虐待、剝削、辱罵……不是每個人都想似錦那樣可以“忍辱負重”,世界上還有許多這樣的家庭,這些家庭的孩子正在飽受磨難。

“受害者”變“加害者”?原生家庭的傷害,不是父母犯錯的理由

當原生家庭出現這些狀況,帶給孩子的心理摧殘是巨大的。

1. 孩子的心理容易出現扭曲

很多孩子是缺愛的,他們並不缺衣少食,卻從來都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和父母之間有強烈的距離感。

雖然有時這些父母也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比如我們這一代人,父母常常不懂很好地表達愛,幾乎都是以嚴厲的一面去示人。那我們就會想方設法證明自己很行,讓父母去認可自己。

同樣的,孩子也會擔憂,一旦做了什麼我們不期望的事,就會失去我們的愛。甚至孩子將來需要自己組建家庭,對於伴侶也是百般殷勤,生怕失去愛。另一個極端的可能是,他們會十分依賴另一半,希望另一半可以彌補他們從小缺失的父母的愛。但無論如何,這樣的心理都是比較扭曲的。

“受害者”變“加害者”?原生家庭的傷害,不是父母犯錯的理由

2. 孩子會認同加害者

如果孩子在充滿家暴、辱罵、心靈控制的原生家庭中長大,那麼孩子往往會認為大聲爭吵和辱罵是正常的溝通方式。

因此,在他們成年後,往往也會用這種溝通方式去和他人相處,這很容易傷害親密關係。另外,在一個父母雙方都經常情緒低落、互相爭吵的環境中長大,會大大提高孩子的焦慮水平。

他們可能會產生信任問題,認為家庭生活是不穩固的,所有的關係都是脆弱和不可靠的。對於以後的家庭組建,可能會有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障礙。

“受害者”變“加害者”?原生家庭的傷害,不是父母犯錯的理由

3. 孩子會將加害者理論繼承

一旦孩子構建起“這種行為是對的”的認知,孩子就會把這樣的處事規則,當作自己日後在家庭中的行為準則,以自己認為的所謂“真理”去威壓下一代。

當孩子把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發洩給下一代,下一代又繼承給下一代,如此代代相傳,就非常地不樂觀:試想一下:如果整個世代都在高壓、負面的環境下長大,請問後代能有好的未來嗎?所以這是惡性循環,必須從現在開始遏止。

身為家長,我們應該自我排查,看看我們是不是一個合格的原生家庭,先問問自己:

  • 我們是否有些心結沒有解開,並把它帶進了日常生活中?
  • 我們是否在與孩子的相處中有很多矛盾?
  • 這些矛盾是不是因為我們過往的經歷影響了我們?

如果都沒有,那麼我必須要說,這是很幸運的一件事情。但就算有,也不用驚慌,這時候正視問題,把它解決掉是最上策。

“受害者”變“加害者”?原生家庭的傷害,不是父母犯錯的理由

如果我們有原生創傷,應該如何治癒?

1. 埋葬憂傷的過去,正視往昔不戀舊

對於童年受到明確負面影響的人(比如家暴),我們還是要明白,歷史是不能改變的,一味糾結過去其實並沒有多大的用處,甚至沒有多大的好處。太沉溺於過往的傷痛而不想著走出來的家長,很難帶給孩子良好的成長體驗。

當然,有些家長其實無形中受到了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但不自知。在處理原生家庭問題中,有一個理論叫做穩態(Homeostasis),即:

我們需要不斷自我調整,來適應家庭中可能出現的矛盾、負面事件等等。如果一個原生家庭是充滿負面氛圍的,那麼這個家庭的孩子也會把自己調節得很負面,來適應環境。

穩態理論解釋了,為什麼一個有著糟糕的原生家庭的人,想努力去改變自己的角色是那麼的困難——因為原生家庭往往會試圖將他拉回到過去的角色中,這時候如果再不想著破除舊的思維,很容易就越陷越深。當我們懷疑自己有心結,但不知道所謂何物、如何擺脫的時候,我們也可以試著找專業的心理醫生諮詢。

“受害者”變“加害者”?原生家庭的傷害,不是父母犯錯的理由

2. 將自己抽離歷史,第三視角看問題

有人會問,過去的事都已經過去了,為什麼?還要回去看呢?假如你現在的生活相當好,什麼問題都沒有,也許你回顧過去的需求還沒有那麼大。但如果你發現,目前與人相處,時常會有衝突不愉快的經驗,就需要重新檢視過去。

因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任何情緒過激的反應,比方說異常的憤怒、過度的敏感,一般來講,多少和你成長的經驗有一些關聯。

我們不妨把自己抽離出第三視角,以旁人的角度去重新審視一遍我們的成長經歷吧?小時候爸媽對我們的無端責罵,其實是不是我們之前做錯了什麼,但自己沒有發現?

又或是,爸媽當初那麼做,其實是不是沒抱什麼壞心眼,只是有些苦衷?當我們重新審視,我們可能就會發現小時候沒想到的盲點,最後真正做到與過去和解。

“受害者”變“加害者”?原生家庭的傷害,不是父母犯錯的理由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花凋謝了就結束了,但未曾想到花凋謝之前偷偷埋藏了它的種子,在不知何時的將來又結出了果實。

當我們發現我們對原生家庭有一定的心理創傷,最好還是要從自己開始做心理工作,強迫自己對過去“斷舍離”,千萬不要“屠龍者終成惡龍”,對孩子繼續施加傷害。當我們回頭再看這些事情,或許就有不一樣的心境,或坦蕩,或釋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