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經濟很強的宋朝為何總被欺負?

leonides


藩鎮割據時軍閥混戰,兵馬錢糧多者得天下。宋太祖是在那個亂世出生的。宋朝是宋太祖趙匡胤“一根哨棒打出來”的。趙匡胤出身于軍人之家,後一路從軍,跟隨後周世宗柴榮(五代十國時武力值爆表的皇帝)打天下。從他內心裡其實是更認同“武力強者得天下”這個觀念的。

趙匡胤因為武力強悍,打服了各諸侯,恰巧趕上柴榮英年早逝,只剩下孤兒寡母,他手下這些大將就擁護他做了皇帝。試想一下,如果他沒有這個野心,會被黃袍加身嗎?

後來建立了宋朝,掃平了各路諸侯,換作你是他,這時候你會想什麼?你會不會想,我現在武力強做得了天下,我的後代能震住這些大將嗎?現在我想動他們都難,別說百年以後了,不行啊,杯酒釋兵權吧,兵權都回到我手裡吧,這樣才安心。哪怕以後是孤兒寡母也不至於被這大將們奪權了。皇帝手握集中的兵權握的緊緊的。後來宋太宗北征遼國時是自己京城看地圖,把駐紮分佈畫成圖,讓前線武將按照自己的指示辦事,差一點都不行,很嚴格的,致使被遼國打敗。

再想,大將們沒有權力了,可是保不齊以後有能帶兵的人拉起他自己的隊伍啊,軍制得改改了。將輪流換,將不知兵,兵不知將,將兵權統統歸到我趙家子弟手裡不是最好。想到就要做到。這也導致有宋一代,帶兵帶的好都被撤了下來,帶不好兵但是政治沒問題的統統留下來。范仲淹,宗澤,岳飛等等都是如此。

做了這兩步了,還是不放心,國家是文武並治的,必須把武壓下去。文的只會耍耍筆桿子,沒事,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讓他們壓著這些武人們。就這樣,有宋時期,文人們始終高武人半頭,換作是你,你還會做武人嗎?還會去當兵嗎?精英都去了文官集團,大部分素質不好的去了武人隊伍。文人好貪是常態,武人們要想兵馬錢糧需要文人撥付,他們會做什麼?是不是要巴結文人?送禮呢?《水滸傳》裡寫的妙。

國家戰略短期是看不出什麼來,但是百年以後呢?咱們回看整個宋朝歷史,儘管他的文化繁榮,經濟昌盛,可是武力值呢?上不去啊,因為國家高層戰略在那壓制著,要想打破它必須變法,可惜也失敗了。一個人如果總是失敗,他的自信又會存在多少呢?一個國家不也是如此嗎?能力不足又不自信的國家不受欺負可能嗎?

惟有鳳凰涅槃。



易璽抖歷史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宋太祖“趙匡胤”能夠與“秦贏政”、“漢劉徹”、“唐李世民”並立,而宋王朝與其它幾個朝代相比,卻總是給人以“弱宋”的印象。趙匡胤本是武將出身,堪稱一代“武學宗師”,而其建立的宋王朝,雖然文化、經濟發達,但是軍事實力一般,屢屢被周邊國家騷擾。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起於亂世,先天不足

大唐王朝壽終正寢之後,華夏大地烽煙四起。唐王朝的開放包容政策,讓西北邊陲的契丹人、西夏人、女真人以及吐蕃人相繼崛起。當中原王朝陷入混戰,歷經五代十國的廝殺,宋王朝好不容易安定下來之時,北方的幾個鄰居已經羽翼豐滿,北方的遼國政權更是比宋王朝的建立還早好幾十年。而且作為中原王朝屏障的燕雲十六州,也被石敬瑭獻了出去

宋王朝誕生於這樣惡劣的周邊環境下,可以說先天不足。

二、重文抑武,軍功難立

有宋一朝歷經三百餘年,開疆拓土方面幾乎沒有什麼建樹,大多數時候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這與其經濟實力嚴重不符,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主要與其“重文抑武”的國策有重大幹系。

為什麼要“重文抑武”,這就要追溯宋朝建立的背景及趙匡胤稱帝的方式了。唐亡於“藩鎮割據”,而趙匡胤則上通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柴氏而立宋。

為避免“重蹈覆轍”,局面剛剛穩定,趙匡胤便“杯酒釋兵權”,打發開國功臣回家養老,將軍權盡收手中。雖然避免了“黃袍加身”的重演,也避免了唐末的“藩鎮割據”,便自此之後,宋朝也便失去了開疆拓土的血性。

“重文抑武”的結果,便是武將權力被極大壓制,即便兩軍對壘,自主性也受到很大的限制。不僅有監軍,還要層層上報,要麼無兵可用,要麼貽誤戰機。宋軍將士不可謂不用命,宋朝軍械不可謂不先進,但是制度上的缺陷,讓宋軍很難有大的作為。

三、仁義有餘,血性不足

趙匡胤建立宋朝後:“偃武修文,愛惜百姓,可謂仁也;善待柴氏,保其榮華,可謂義也;雖為武夫,卻守周禮,可謂禮也;先南後北,削平藩鎮,可謂智也,杯酒釋兵,永不殺戮,可謂信也,具此五種品質,可謂君子也”。歷代宋朝皇帝大多能夠勤政愛民,禮賢下士,有著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化修養。作為一國之君,推行仁政本沒有錯,但是不分場合,一味的追求'君子之風',即便面對強敵,也企圖以“仁政教化”,恐怕就是“迂腐致極”了

施行仁政是有條件的,再沒有獲得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威之前,一味的講道理,一味的妥協忍讓,並不能讓北方強大的鄰居感動,反而會讓他們覺得宋朝軟弱可欺。

在強盜面前講“仁義道德”,不是“對牛彈琴”,而是刺激他們更加貪婪的慾望。

凡事有度,極致的仁義便會過猶不及,宋朝的皇帝大多血性不足,普便缺乏進取精神,恐怕與過度講究“君子之風”有很大的關係吧。

四、經濟繁榮,科技進步

凡事有利有弊,宋朝皇帝“以文治國”,雖然未打下遼闊的國土,但卻成就了宋朝文化的繁榮和科技的進步。

宋朝的歷任皇帝大多恪守“不殺士大夫和上書言事者”的祖訓,讀書人在宋朝地位極高。

宋朝不僅誕生了蘇軾、歐陽修、辛棄疾、李清照等文壇巨擘,還湧現出了朱熹、周敦頤、程穎等理學大家,當真是一個文化盛世。

在科技方面,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在宋朝時得到極大的改進和應用,尤其是“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大大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五、結論:

宋朝總“受欺負”,有外部敵人強大的原因,但最主要的還是自身國策及制度缺陷所致。

宋朝雖然國土不大,但國力並不弱小,經濟、文化及科技等方面,在當時的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獨領風騷,不能與軍力一概而論之。

格物致知,格史明理,更多歷史故事,請關注


君臨格史


首先明白遼國是當時東半球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本題答案自然就清楚了。即使遼國末期,宋徽宗聯金攻遼依然沒有佔到便宜。遼最後是被更為強大的金朝所滅。這是背景。

再說內因。宋朝時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趙匡胤在目睹世宗柴榮天下無雙的能力之後,再加上自己武將出身,更加忌憚身邊有武功高強的將士再把陳橋兵變重新演繹一番。此外,當時社會進過五代十國的混亂之後,民生凋敝,水生火熱。趙匡胤就施行重文抑武的策略,杯酒釋兵權把跟隨自己打江山的部將統一送回家種地,相比較後世皇帝對待功臣的做法,這是最仁慈的。

此後燭光斧影,趙匡胤神秘死亡。他弟弟趙匡義上位,一句“在德不在險”徹底將宋朝的國防策略從重文抑武升級為重文輕武。隨後永熙北伐的失敗則是壓死宋朝軍事信心的最後一根稻草。宋朝軍事的孱弱一直延續到金兵馬踏開封。

此外,西北邊陲的西夏也是實力雄厚,其開國君主李元昊以及他爺爺李繼遷都是一等一的猛人。虎視眈眈的鄰國加上自廢武功的無奈就導致了宋遼百年戰爭的失利以及被西夏窮追猛打的悲哀。宋朝就是遼國和西夏的現金奶牛。不欺負你才奇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