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憤怒,即是美德!法律不是強者逃脫罪責的幫凶和工具

目前,被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高管疑性侵養女被立案”新聞事件,所涉及案情因為犯罪嫌疑人的特殊性,而使得案件走向撲朔迷離,有網友問詢案件是否有偵破空間,以及犯罪嫌疑人能否受到法律“重判”問題。我覺得,目前談“鮑毓明案”是否能受到法律重判的話題還有點早,當下重點解決的應該是案件能否走到“法律審判”的地步,如果能夠走到,則可能會受到相應的法律“重判”無疑。


你的憤怒,即是美德!法律不是強者逃脫罪責的幫兇和工具


案件有偵破空間:遵從辦案常規,破解兩處偵破疑問

就目前新聞公開報道的信息,我覺得本案的偵破空間還是有的,最淺顯的有兩處偵破疑問:

一是犯罪嫌疑人的電腦在哪裡?為什麼已經不在受案的派出所了?這是辦案常規,但目前新聞裡都沒有辦案單位對當事人的交代。

二是犯罪嫌疑人家中的監控是否提取?這也是辦案常規,高科技下,犯罪嫌疑人不經意間留下的痕跡,常常就是案件的巨大突破口。

至於其他痕跡物證,還有犯罪嫌疑人是否涉嫌有其他犯罪問題,在這裡就先不多說,等待官方關於偵破工作進展的公開信息披露。


你的憤怒,即是美德!法律不是強者逃脫罪責的幫兇和工具


沒有“社會輿論”助力,“鮑毓明案”可能走不到“法律審判”

在我國,目前,在以“審判為中心”的法治語境下,“社會輿論”不可能影響“法律審判”。

但很顯然,針對此案,網友們看到的是:因為新聞媒體的披露,才使案件受到“社會輿論”關注,進而推動案件進入法律程序。

從媒體報道中,我們可以看到,此案在多個城市都報過警,而且檢察院也介入過,從案件撤案,到再次立案,“社會輿論”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就在近日,犯罪嫌疑人通過新聞媒體拋出錄音等證據後,也正是“社會輿論”的關注和跟進,併發出聲音,才促使個別媒體報道擺脫了“為犯罪嫌疑人洗白”的視角和嫌疑,中立、客觀反映案件事實。


你的憤怒,即是美德!法律不是強者逃脫罪責的幫兇和工具


你的憤怒,即是美德!

從近日犯罪嫌疑人拋出的與女孩子的談話錄音等證據,已看出犯罪嫌疑人鮑毓明早已做好了應對準備。但從法律工作者的視角來分析,也正是犯罪嫌疑人拋出的這些所謂的“反證”,進一步彰顯了這是一個強者對弱者欺凌的典型案例。

在我國,“社會輿論”不可能影響“法律審判”,但“社會輿論”也反映的是民意表達,民意也是法律尊重和平衡的一個著力點。

可以說,如果沒有“社會輿論”的助力,“鮑毓明案”就不足以警示人心,也有可能走不到“法律審判”。這個案子能拖了幾年,走到當前這一步,不管結果如何,都暴露出我國法律對未成年人身體權利保護不足的問題。


你的憤怒,即是美德!法律不是強者逃脫罪責的幫兇和工具


法律不能成為強者逃脫罪責的幫兇和工具。呵護未成年人身體權利是文明底線,更是法治底線。面對強者欺凌弱者的案件,沉默就有可能等於讓事情淹沒,全社會有責任求證,你我也需要有同理心和共情,來爭取和推動法律對未成年人身體權利的保護。

在爭取推動法律對未成年人身體權利保護更細更嚴格方面,你我雖人微言輕,但在對待這件事情的同理心和共情表達上,你的憤怒,即是美德!(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