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印象——十二生肖豬之第二篇詩詞中的“豬”!

下面開始十二生肖豬的第二篇文章:詩詞中的“豬”印象。詩人詠豬,有的反映的是當時的風土人情。比如,北朝民歌《木蘭詩》中“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寫的是花木蘭替父從軍凱旋後,其弟殺豬宰羊犒勞姐姐、慶賀喜事的情景。

我國古代是一個農業大國,年景好的時候殺豬待客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兩首詩描述的就是這方面的場景。

遊山西村

【作者】陸游 【朝代】宋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社日

【作者】王駕 【朝代】唐

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古詩詞印象——十二生肖豬之第二篇詩詞中的“豬”!

中國古代的社日節一年兩次,分為“春社日”和“秋社日”,春社祈谷,祈求社神賜福、五穀豐登。秋社報神,在豐收之後,報告社神豐收喜訊,答謝社神。“社”,古指土地神。

“簫鼓追隨春社近”跟“桑柘影斜春社散”這兩句說明詩人寫的是“春社節”。豐年留客雞豚是管夠的,酒也是冬天留的臘酒,“稻粱肥”“半掩扉”說明當時的生活富足,民風淳樸,只有豐收的年景農人們才可能盡情的享受生活,才可以“豐年留客足雞豚”。《遊山西村》這首詩最著名的估計是這兩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本來是詩人出來遊玩,農村的小路曲曲折折好像沒有盡頭,等徑直走過去才發現路的盡頭還有一座村落在那裡!後來人們引申出來“不論前路多麼難行,只要堅定信念,勇於開拓,人生就能“絕處逢生”,最終探索出一個充滿光明與希望的新境界”。

豬不僅為廣大民眾提供日常生活的肉食來源,還為另外一個著名的歷史事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一個道具。《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了跌宕起伏、驚心動魄的“鴻門宴”。其中一幕寫到,在劉邦命懸一線之際,他手下的猛士樊噲闖入帳中救駕,霸王項羽對他惺惺相惜: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鬥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盾上,拔劍切而啖之。

豬肉,是這場戲的一個重要道具。樊噲生吃豬肉,表現了他生猛豪爽,鴻門宴之後劉邦最終打敗項羽建立大漢王朝。歷史沒有如果,假如沒有樊噲解圍,還有後來的劉邦嗎?歷史有時候想想也挺有趣的!

古詩詞印象——十二生肖豬之第二篇詩詞中的“豬”!

最後的兩首詩都跟大詩人蘇軾有關係,先看第一首《戲答佛印》

戲答佛印

【作者】蘇軾 【朝代】宋

遠公沽酒飲陶潛,佛印燒豬待子瞻。

採得百花成蜜後,不知辛苦為誰甜。

遠公:即東晉時期著名僧人慧遠。陶潛:即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號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入劉宋後改名潛。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慧遠與陶淵明之間的友誼被世人傳為佳話。佛印:宋代雲門宗僧人,法名了元,字覺老。與蘇軾私交甚密。

“遠公沽酒飲陶潛”,東晉時,慧遠法師在廬山結“蓮社”,入社的都是當時高人名士,唯有陶淵明屢請不至。因為陶淵明嗜酒如命。慧遠只好為他破例,只允許他一人可以飲酒。但陶淵明終嫌寺廟規矩太多而沒有入社。這裡蘇東坡以陶淵明自喻,把佛印喻為慧遠。當然佛印沒有慧遠那麼多的戒律,宋代的名僧總是比較灑脫的,更何況是禪師,佛印“燒豬”,在僧眾眼裡是犯戒的,但卻為後世留下美談。名人高士的作為,哪怕攜妓胡為都是“美談”,若為常人,當然會斥為“無行”。

“採得百花成蜜後,不知辛苦為誰甜。”世間許多人,許多事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如同蜜蜂辛勤釀蜜,結果蜜又是為誰吃了?這裡蘇東坡又觸動了自己的“辛酸處”,才有如此之句。

第二首是本篇文章的題眼——關於十二生肖“豬”的詩《豬肉頌》

《豬肉頌》

宋代:蘇軾

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

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古詩詞印象——十二生肖豬之第二篇詩詞中的“豬”!

蘇東坡不僅是一個偉大的詩人更是一個著名的“吃貨”“東坡肉”就是他的專利。這還要從影響他一生的一個重大事件說起:須知,蘇軾在燉煮“東坡肉”之前,剛剛經歷了一次“烏臺詩案”的生死大考驗。烏臺詩案發生於元豐二年(1079年),時御史何正臣上表彈劾蘇軾,奏蘇軾移職湖州到任後謝恩的上表中,用語暗藏譏刺朝政,御史中丞李定也指出蘇軾四大可廢之罪。這案件先由監察御史告發,後在御史臺獄受審。所謂“烏臺”,即御史臺,因官署內遍植柏樹,又稱“柏臺”。柏樹上常有烏鴉棲息築巢,乃稱烏臺。所以此案稱為“烏臺詩案”。此案發生之後正直人士也仗義相救宰相吳充直言:“陛下以堯舜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猶能容禰衡,陛下不能容一蘇軾何也?”已罷相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上書說:“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連身患重病的曹太后也出面干預:“昔仁宗策賢良歸,喜甚,曰:‘吾今又為吾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蓋軾、轍也,而殺之可乎?”可笑的是,同屬於蘇軾口中的“新進”章惇,也積極的營救了蘇軾,並不惜與宰相王珪翻臉。最終聖諭下發,蘇軾貶往黃州,充團練副使,但不準擅離該地區,並無權簽署公文。精神寂寞,窮愁潦倒!“東坡肉”與《豬肉頌》,就是在這種情形下誕生的。知曉蘇軾的從生死關口掙脫出來的情景,就不難體會到《豬肉頌》中所閃爍的超乎常人的平和樂觀的精神了。作者的頌,當然包括了在味覺方面的享受,對自身的烹調技藝創新方面的自得;也讓我們朦朧的看到了美味背後一個不屈的靈魂!

另說一個知識點元豐三年(1080年)二月,蘇軾因“烏臺詩案”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職位相當於今之縣武裝部副部長,無“簽單權”,精神寂寞,窮愁潦倒。第三年四月,蘇軾撰詩並書《寒食帖》,發人生之嘆,寫蒼涼之情,表惆悵孤獨之懷,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異彩,勢奔放,無荒率筆,被稱“天下第三行書”,墨跡素箋本,現藏臺灣故宮博物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