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與《道德經》中的逆反心理,應該怎麼理解?

誰主沉浮3344


我們知道,道家思想是中國最為重要也是最有影響力的哲學思想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傳說中,軒轅黃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來說,公認第一個確立道家學說的是春秋時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經》中作了詳細的闡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還有戰國時期的莊周、列禦寇、惠施等人。

《道德經》又名《老子》,文約義豐,雖僅五千言,卻包含著十分豐富深刻的哲學思想。老子哲學的核心思想是“道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說,把宇宙看成一個自然產生、自然演變的過程,天地萬物是依照自然規律發展變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學的精髓是他的樸素辯證法思想,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道家因崇尚自然高遠,鄙棄狹隘功利主義,而常常走向極端,主張絕對虛無,反對一切作為,甚至進而反對一切人類文化、知識和技術的進步、否定文明的價值;因反對權威和社會的等級秩序、批判社會弊端而放棄社會責任、淡漠參與意識、不信任甚至完全拒絕任何具體實際的社會改革措施,等等。應該看到,道家思想中的這些歷史侷限性和消極面,的確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許多不良影響,也對中華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腐蝕性。但是,道家思想是中國最為重要也是最有影響力的哲學思想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傳說中,軒轅黃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來說,公認第一個確立道家學說的是春秋時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經》中作了詳細的闡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還有戰國時期的莊周、列禦寇、惠施等人。



中文宣魏良鵬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道生萬物,道德經主要講長生二字,盈盈之氣生生不息。如果都不生養後人亡家亡國,斷生。與長生背道而馳。不生不養子女看似貪圖享樂,其實是不願付出貢獻之類。儘管有些論調生子女不能給子女幸福不如不生。可就不知正是前輩們從困苦中養育了子女才有了現代人。都無後哪來當下的你我他她呢?所以不孝有三,斷子絕孫無後是最大的不孝。



馬振廷1


我們首先要弄清楚這兩種觀點的出處及理論背景,才能理解他們準確的含義: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於《孟子》,是儒家亞聖孟子所闡述的一段儒家思想。

“六親不和有慈孝”,出自於《道德經》第十八章,《道德經》是道家始祖老子的著作,

兩家思想主張雖看似有區別,但卻是從不同角度來論述“孝”,所以並沒有逆反、矛盾之說。


這兩家學說的思想觀點:

一、儒家思想是以人為本的“家文化”,是解決如何做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所以提出這樣的觀點。“孝”是屬於六書中的“會意字”,上面是一個“老”字,下面是一個“子”字,說明老傳遞著子,子承接著老,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不僅是在延續子嗣香火上面,還包含著以家庭為最基本單位的人類社會責任、倫理道德的傳承和延續。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是說不孝的行為有三種,沒有後代子嗣是最重大的不孝。而是說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後代沒有正確、合理的延續是最大的不孝,這個|“無後”,不僅是指沒有後代,同時也包含沒有繼承前代祖先的全部倫理道德、社會責任的意思。

從一個“孝”,儒家早已為我們揭示了古人早就認識到“孝”是合乎人的天性的一種自然而然的行為與現象,是一個人本來就應該做到的事情。

二、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是講人與自然萬物的關係。本來道是無法言說、無法形容的,為了方便解釋,寫出了一部《道德經》。道德經第一章就開宗明義,指出道無法說,無法解釋命名。為了方便,無奈之下說出“無”和“有”,然後再逐一展開論說。

《道德經》既然是給人看的,那就必須迴歸到“人本的境界”,否則所說的內容人看不懂,那就失去了他在人世間的意義,也就必須說到以人為本的“孝”。

人的孝與慈本來就是天生的,自然而然的事情,人如果不順從自然的規律而行,出現了違背規律的行為,那就是不孝,為了“損有餘而補不足”,天下才會出現“孝慈”的現象。


說到最後,這兩家在“孝”這個問題上,在某種意義上是統一的,而不是矛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