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北農房改善:讓農民住上新房子,過上好日子

4月的蘇北大地,綠意蔥蘢,油菜花盛開。在道路旁、小河邊,一個個新型農村社區已成靚麗風景,笑容綻放在遷入新居的農民臉上。

隨著2019年10萬戶農房改善任務的完成,蘇北五市一批高品質新型農村社區已建成。2020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也是江蘇實施蘇北農房改善三年計劃承上啟下之年,今年的10萬戶農房改善任務又在高質量推進中。

4月15至16日,江蘇省委、省政府在鹽城召開“加快改善蘇北地區農民群眾住房條件現場推進會”,對這件事關鄉村振興、事關脫貧攻堅的重要工作再作部署。

圖片

新居美如畫

粉牆黛瓦、飛簷套窗、竹籬小院……在125省道北側,鹽都區花吉村新型農村社區的一排排小樓漂亮得可以入畫。村民陳良德一家就住在其中一棟100多平方的小樓裡。78歲的陳良德開心地告訴記者:“搬進新房我們都很滿意,住得舒服,以前的房子太破舊了。”

圖片

花吉屬於集聚提升型村莊,規劃集聚334戶,其中老村改造96戶,新村建設238戶,目前一期90戶已建成,二期148戶正在建設中。新村和老村一河之隔,風格協調。新老村莊共建共享汙水處理、管道燃氣等基礎設施以及衛生室等公共服務項目,村民們正在步入現代城鎮生活。

以花吉、佳富等為代表,鹽都區的18個新型農村社區已有1508戶竣工入住。這些社區規劃佈局合理,按照遠離高鐵、高速、高壓線“三高”和靠近省道、縣道“兩道”的原則,選擇農戶相對集中居住的老莊臺和依河傍水區域布點,並精心設計房型,突出經濟適用、美觀大方。同時統籌做好老村莊的提升整治、功能配套,實現新老村莊同步改善、融合發展。

圖片

鹽城市委書記戴源介紹說,鹽城在改善農房方面,堅持“農民少貼錢、財政可承受”,精心設計“退老宅拿新房基本不貼錢”的房型,採取統代建、聯建、自建等多種建設方式,發揮農村建築工匠在農房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力求群眾拆房補貼、退宅還耕補償與房子建設成本基本平衡,努力讓群眾少花錢、住新房。通過農房改善、土地整理、溝塘平整,鹽城有效增加集體土地,帶動村級集體收入增長,有100多個村一舉甩掉貧困帽子。今年,鹽城計劃完成農房改善4萬戶,新建、擴建新型農村社區100個左右。

鹽城的做法也啟發著其他市縣。宿遷市泗陽縣縣委書記徐勤忠在現場觀摩時讚許說,這些新型農村社區特色比較鮮明,環境營造得好,房屋結構合理,美觀又實用,而且細節處理到位,比如,空調外掛機的部位統一用擋板罩起來,給每戶村民預留了自種的菜地,既尊重農村居民的生活習慣,又可以幫他們節約生活開支,值得學習。

圖片

品質再提升

江蘇蘇北農房改善工作已經形成較為高效成熟的工作機制和政策指導體系,蘇北五市也在一個個項目的推進中積累著經驗、形成了特色。

徐州以農房改善撬動鄉村振興,2019年累計改善農民住房42323戶,建成了鯉魚山莊、劉邦店等一批新型農村社區。值得一提的是,徐州探索“秸稈糞汙收儲+溫室發酵+沼氣生產輸送”的太陽能沼氣供應模式,目前已在6個新型農村社區試點配建太陽能沼氣站。新的一年,他們將確保年度2.5萬戶農房改善任務高質量完成,並打造一批彰顯楚風漢韻、功能配套疊加的示範項目。

淮安2019年實施農房改善項目90個,受益群眾20264戶,完成省定目標任務119.2%。今年,該市實施“農房改善全面提速提質年”行動,並明確每個縣區至少打造2個示範項目,同時,繼續設立農房改善工作“獎金池”,拿出5000萬元專項用於示範項目建設和優秀規劃設計方案獎補。

宿遷在累計開工建設農戶改善項目153個、實現省定工作量2.38萬戶的基礎上,今年計劃新啟動項目62個、新竣工住房3萬套、搬遷改善農戶5.1萬戶。在今年的項目推進中,他們將進一步優化佈局和規模,新型農村社區項目以低層院落式為主,規模控制在300至500戶左右,避免出現過大村莊。

總體看來,今年我省的蘇北農房改善任務不僅不因疫情打折扣,而且,要按照特色田園鄉村的標準,追求品質的再提升。這個品質提升首先要靠規劃設計來保障,突出規劃設計的引領性和協調性,最大限度地避免農房“再次落伍”、“二次浪費”、“千村一面”等問題。

圖片

樂業不可缺

在蟒蛇河畔的鹽都區千秋村,村口新建的服務中心旁有家超市,返鄉農民洪軍是超市的主人。他告訴記者,超市剛開業一個月,顧客都是本村人,每天營業額2000元左右。在家門口有了自己的事業,洪軍就不再想外出打工的事了。

安居還需樂業。蘇北農房改善項目,不僅要為農民建造好房子,也要為他們增收致富找到好路子,在產業培育、就業保障等方面做好謀劃,才能真正讓農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圖片

圖片

為促進農民增收,連雲港以縣區為單位推廣“特色產業+”模式,因地制宜,實施東海“水晶產業+”、灌雲“空港產業+”、灌南“稻穀經濟+”等產業佈局,初步形成“一縣一品”、“一縣一策”的產業配套格局。他們還注重引進、培育農業產業龍頭企業,發展附加值高、產業鏈長、帶動力強的特色產業、觀光農業和鄉村旅遊業,讓農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和持續增收。

“在新型農村社區項目確定後,我們把所有農村產業資金優先向新型農村社區投放,統籌資金、集中資源、持續投入。2018年以來,累計向新型農村社區投入6000萬元,建成費莊百果園、條河菌菇園、朱橋標準化牛舍等各具特色的產業項目,為住房條件改善後農民群眾的就業致富打下堅實基礎。”漣水縣縣委書記王向紅介紹說。

提高農房項目與產業項目的契合度,讓農民在家門口也有活幹,有穩定收入和可靠保障,改善農戶的獲得感與幸福感才會持續。

記者 白雪 卞小燕 劉玉琴

見習記者 張文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