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十八:"爸爸,我的手藝怎麼樣?"四歲的兒子一臉嘚瑟的問

故事十八:


過了小年,輕鬆下來,出差多日,中午,趕著飯點,回到家。

"爸爸,你回來了"兒子跑過來抱著我的大腿

揉了揉他的腦袋,舉了個"高高",去洗了吧臉,在沙發坐下。

"爸爸,您喝杯水,歇歇,咱倆吃飯"

"俺媽不回來吃了,加班"

"沒人做飯,林林,咱倆出去吃吧"

"爸爸,我已經做熟了"

我用疑問的眼神看著兒子,宛若看著一個外星人。

"來,爸爸,吃飯",帶著疑問,坐到飯桌前。

"爸爸,我的手藝怎麼樣?",四歲的兒子一臉嘚瑟的問

看著粗細不勻的菜,嘗著齁鹹齁鹹的土豆絲,喝了口水,對兒子伸了伸大拇指,以示讚歎。

長的了,兒子。一陣感嘆,思緒萬千。

前文已講過,九四年發生了好多事,最大是事,就是花了五千元集資,分到了一個小套間,兒子有了自己獨立的房間,開始自理了。

大家可能對我花五千元錢分房沒有概念,我給大家說一下當時的收入與物價。

九四年,還是福利分房,不過,已經有了商品房,買一個八十平方米的套三房,根據樓層好壞,均價估計在四萬元上下,地角好的,也就五萬左右。合計每平米單價在伍佰元左右。我當時的月工資,不到三百元(因為發表的論文比較多,外加有科研獎,所以,我是九六年的中級職稱,比一般人早),九七年兌現了職稱工資,也不過600元左右,因為當時發了工資,去買了一件回園牌長到膝蓋的羽絨服,還剩下好幾塊錢。再加上孩子身體不健康,給醫院貢獻了不少錢,所以,攢五千元,真的不容易。幸好有同事幫忙借了一千元。年代的時候,給人家幹活的公司發了一點獎金,才填上饑荒。媳婦到現在還感激當時借給我錢的同事,真的,當時敢把這樣一筆錢借給咱,不容易,因為,那是一個工薪家庭一年的積蓄(媳婦工資低,才一百元出頭),兩家到現在關係還很好,人不能忘本啊。

當時的生活用品很便宜,買菜都是這樣說:

"黃瓜多少錢"

"兩毛"

"貴了!便宜點"

"要多少"

"三斤"

"一毛八"

那個時候去菜市場,兜裡裝上5塊錢,能買回一大堆菜,夠吃好幾天。

呵呵,不說了,說正題。

到了年底,格外忙。我要去幹活的公司述職,還要配合各個大區經理去市場服務,搞促銷,基本上不回家。而媳婦單位也忙,每天要加班到深夜,只留兒子一個人在家看家,想想,也挺可憐的。

有一天,媳婦又加班,給兒子打了個電話(前幾篇說過,九四年底,託了不少關係,家裡好不容易裝上了電話),讓兒子自己吃點餅乾先墊吧一下,等她回家再做飯。兒子答應了,媳婦就開始加班了。

大約晚上八點鐘,媳婦接到了她大姐的電話,在電話裡,吼了媳婦一頓,媳婦連忙收拾材料,跟領導請了個假,趕回家中。

原來,兒子一人在家,啃了兩頁餅乾後,就窩在沙發上看電視,等他媽媽。等的時間長了,又飢又冷(沒有暖氣,兒子又不會生爐子,現在又是年底),實在餓極了,就到廚房裡去拿飯吃。當時,中午,媳婦做了排骨,吃完以後,剩下的放在飯廚頂格里面,兒子想去夠塊肉吃,就搬了個小板凳墊著腳去夠,當時兒子長得瘦小,好不容易夠到,一扳,肉湯扣了一頭,接著就摔倒在地上。肉沒吃的,還撒了一身,委屈可想而知。

恰巧,媳婦她大姐打電話給媳婦,兒子一接,就帶了哭腔。哽哽咽咽的把過程跟他大姨一說,他大姨連忙安慰兒子,讓兒子脫了衣服,回床上躺著,並說給他媽打電話,讓他媽趕快回家。

媳婦接電話回家,安慰兒子的過程,就不提了。但是,兒子吃飯的問題,卻不能不解決。當時,他奶奶去了榮成,岳母去世,家裡真的沒有人來給看孩子,只能自己照顧自己了,於是,媳婦就下了決心,讓兒子學會做飯,最起碼餓不著。

"林林,來,打火看看。對,就這樣,先擰開閥門,再打火。來,再演試一遍"

兒子一遍一遍地熟練開關液化氣灶的動作,直到熟練掌握,並學會了緊急處理方法。

"林林,來,咱們擇菜"

"菜這樣切,對,別割了手,塊大點不要緊"

"肉給你切好了,放在碗裡,用的時候,就拿"

"先打火,再放油,再放……"

媳婦一遍一遍地反覆的教,兒子一遍一遍地反覆的練,媳婦請了假,用了半天時間來訓練他兒子做飯。

大家可以想一想,一個四歲的孩子,還沒有一米高(發育不良),輪著與他年齡不相稱的炊具在做飯的情景,真是心酸。沒法,那個年代,就這樣,特別是像我們這樣的家庭,孩子更是早熟,不能跟別的家庭一樣,耍嬌賣萌。

回家的當天,吃著兒子做的飯,我充滿了感慨,但是,我還是認為,讓孩子學點生活本領,是應該的

一、孩子學點生活本領,更能讓孩子體會生活不易。

我喜歡說一句話:"都不容易",這是真的。出了門,大家都看到別人家的光鮮外表,可是,不進入家庭,誰又能體會別人的"辛"與"艱"?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還真是,生活不拮据,誰又能放著安穩的工作出去打拼,令嬌小的孩子早早承受生活的磨難?

孩子通過做飯,知道了生活的不容易,就能理解父母在外打拼艱難,體會到生活的不容易,會更加珍惜他現在擁有的一切。

二、孩子學會了生活的自理能力,在未來生活中,會更好生活。

"誰也沒有前後眼",這是我們老家的俗話,說的是誰也沒有辦法預料未來發生的事情,早早讓孩子學會自理能力,可以規避很多風險。還能讓孩子在逆境中生活的更好,減少不必要的麻煩。

好了,今天的故事講完了,明天咱們再聊,再見。

故事十八:


故事十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