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不敢和诸葛亮正面交锋是另外有所顾忌,还是实在是打不过?

拉拉裤led8啦


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对决可以说是三国里有名的神仙打架了。若要论谁更厉害,这不好说,因为这两位高手不能用单纯的谁胜谁负来评判谁更厉害,毕竟除了个人因素,由于他们所处的位置不同,也很大程度决定了结局最终的走向。这两个人各自有个自的特点,我们来具体看一下。

诸葛亮

这位想必大家都是十分熟悉的,诸葛亮一生既有英雄豪杰的传奇色彩,又是一位古代儒道的代表人物。所以他外有实实在在功业,内在的品德也是令人叹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不知成了多少后世读书人奉为圭臬。而且后世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的影响(有意的美化蜀国,而黑化曹魏),人们也对诸葛亮比较有好感,认同颇多。从一开始的…《隆中对》告诉刘备只要占据荆州,益州,则霸业可成。到后来的赤壁之战,促成孙刘联盟,然后率先占据荆州,也算是实现了之前的目标。最后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益州一隅之地打的曹魏只有防守之力,可见其“多智而近妖”。虽然出师未捷身先死,但是他也无愧于任何人。

司马懿

这个人虽然不像诸葛亮那样用兵如神,忠心耿耿,被诸葛亮的光芒所掩盖。但他在历史上的确是被轻视了。我认为司马懿最大的特点就是八个字:隐忍韬晦,顺势而为。司马懿最开始被曹操征用时就装病不出,因为那时天下未定,曹操外有袁绍争锋,内有旧汉贵族离心,所以他在观望。这个过程曹操数次试探都没露馅,而且装了快七年了。从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司马懿的性格特点。曹操曾留有遗诏:司马懿鹰视狼顾,深怀志异,不可交给予兵权,否则社稷危矣。不愧是曹操,眼光的确是毒辣。后来司马懿一步步掌控兵权,犹如困龙翱翔九天,再无人能阻止司马氏的崛起。在与诸葛亮的斗争中抓住蜀汉运粮困难,长途奔袭,急于速战速决的缺点,坚守壁垒,避而不战。最终拖死诸葛亮。


古今谈笑间


司马懿和诸葛亮二人都是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但二人真正在战场上对阵交量的次数并不像《三国演义》撰写的那样,诸葛亮六出祁山,次次与其主要对敌的都是司马懿。其实二人真正在战场上对敌交手的只有两次,分别是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和第五次北伐。

在第四次北伐中,诸葛亮与司马懿两人真正进行了一次兵对兵、将对将的充分交锋,交锋结果以司马懿完败宣告结束。据记载,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魏,曹魏因大都督曹真病亡,就将都督荆襄诸军事的司马懿调到雍凉做了大都督。在雍凉对抗蜀汉的曹魏军应该不下十万人,而北伐曹魏的蜀汉军也当不下五、六万。司马懿与诸葛亮以前二人相互只闻其名,并未交过手,彼此相互不了解对方,因此二人在上邽至卤城一带,进行了一次充分的交锋。交锋的结果,诸葛亮大获全胜,不仅割了上邽的麦子,斩获魏军军官人头三千颗,缴获盔甲五千副,强弩三千一百张,司马懿仅带领少数高级将领杀出重围,其余几乎全被歼灭,而且诸葛亮趁粮尽退军时,在木门道射杀曹魏名将张郃。经此一役,司马懿深感自己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在以后的对阵中一直采取防守的战术。司马懿知道,诸葛亮北伐,有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供给线太长,粮草不济,利在速战速决,因此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司马懿再不敢轻以率军出战诸葛亮,只用坚守防御死拖之法对付蜀汉军,虽然曹魏军无论在兵力、战力、粮草供给等方面都优越于蜀汉军。面对蜀汉军的挑衅欺辱,曹魏军将士纷纷请求出战,司马懿遏止不住,只好千里上书,请曹睿下旨,禁止出战。面对司马懿闭门不战,诸葛亮也是用尽方法欲引其出战,甚至送女人衣服羞辱司马懿,司马懿始终不为所动,在这里也真佩服司马懿的定力了。终于食少事烦的诸葛亮,因身体不支,大星陨落五丈原,蜀汉只好退军。面对蜀汉退军,有前一次张郃被射杀的教训,司马懿始终不敢大追蜀汉军,才留下了“死诸葛走生仲达”的千古民谚传世。

有人说以当时曹魏实力,确实是辗压蜀汉的,之所以司马懿不与诸葛亮交战,是因为司马懿想久抓兵权,拥兵自重,为自己在朝中政治斗争打基础。我们知道,在曹丕、曹睿时期,曹氏正盛,司马懿根本不可能掌权,左右皇帝。作为托孤大臣之一的司马懿当时也并没有要篡权的阴谋,有的还只是对曹家的忠心。为什么曹睿以后司马懿想夺权了呢?这主要是为曹爽所逼,同时曹氏在朝堂已现衰微之势,为了自己的命运和政治前途,司马懿才不得已冒险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只要曹丕、曹睿在朝,司马懿就是再拥兵自重,再有政治阴谋,都是罔然,权力说收回也得收回。因此,司马懿对抗诸葛亮,用坚守死拖之法,决不是司马懿另有政治阴谋,而是他率军出战,真的玩不过诸葛亮。这从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擒斩孟达,以快刀斩乱麻的方法平定辽东,就可看出,司马懿对能战胜的对手绝不手软,绝不拖延。由此可见,那些臆测司马懿不出战诸葛亮,而用闭门坚守死拖之法对抗蜀汉军,是有政治目的的说法,又是多么的天真幼稚可笑!





sunjin6278


司马懿不和诸葛亮决战的四个原因

先回答问题,司马懿不敢和诸葛亮正面交锋是另外有所顾忌,还是实在是打不过?我的回答是司马懿不和诸葛亮决定有四个原因。

一是遭猜忌韬光养晦

《晋书》司马懿传上说: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史书上说曹操曾数次想除掉他,幸好他和曹丕关系处得不错,赖曹丕相救才幸免于难。他为此不得不“夹起尾巴”小心翼翼。史书上说他“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这才打消了曹操的怀疑,免于一死。

所以,终曹操之世,司马懿始终是一个参谋人才,直到公元224年即曹丕临死的前两年,才有了领兵五千的机会。而他和诸葛亮的对垒,也不是一开始就成为对手的,直到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

曹真死了,司马懿才得到了这个机会。

对他来说,打一个漂亮的歼灭战,来证明他的军事才能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能让朝廷觉得他有野心,不能让年轻的魏明帝觉得他难驾驭、不听话。只要不出现大的失误,打一些小败仗,他并不怕。对掩盖他的真实意图来说,可能还会恰到好处。

二是司马懿有“养寇为功”的思想。

当他和诸葛亮对垒时,最理想的结果,也许并不是打败对方、消灭对方。“养寇为功”对司马懿来说,也许是更好的选择。毕竟司马懿以前因表现太好遭到曹操猜忌,险些被杀的教训太深刻了,司马懿一定不会忘记。只要诸葛亮这个大敌存在,魏明帝就一定要用他。反过来,他如果选择和诸葛亮决战,打败了有罪;打胜了,一举把蜀军歼灭了,也不一定有好果子吃。因为,会有功高震主之嫌,同时会让魏明帝觉得他不听话。这是现实中很多人做的事情,比如警察和小偷。

三是魏明帝的策略

当诸葛亮准备第一次北伐,刚刚把兵力向汉中集中的时候。魏国已经知道了。魏明帝准备集结大军进行讨伐。这时候出来一个叫孙资的人,对魏明帝说:“——但以今日见兵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摄强寇,镇静疆场,将士虎睡,百姓无事。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敞。”

孙资的这一想法,得到了魏明帝的认可。“据险守要不决战”就成了魏国对付诸葛亮的战略方针。可以认为,怎么对付诸葛亮,魏明帝是定了调子的。一个字:“拖”;两个字:“不打”。

魏明帝也是非常厉害的人物,有了这样的既定方针,司马懿选择出城决战,是不是有不听话的嫌疑呢?年轻皇帝最担心的是镇不住台、是下面人“不听话”。如果让魏明帝觉得“不听话”,功劳再大也没有用。

这里魏明帝“据险守要”的思想和司马懿“养寇为功”的思想暗合。司马懿连装都不用装,遵照执行就是了。所以,不管诸葛亮如何使用激将法,他就是不出来。

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魏明帝下诏给司马懿:“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

有了魏明帝的明诏,司马懿还会和诸葛亮决战吗?当然不会。

四是诸葛亮很厉害!

诸葛亮用兵的最大特点是谨慎。

第一:他轻易“不分兵”。“不分兵”就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对方的可乘之机。

第二:蜀兵在诸葛亮的领导下士气高涨。

第三是:诸葛亮的蜀兵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诸葛连弩”。相当于司马懿的部队还在使用步枪时,诸葛亮的部队已经使用了冲锋枪。因而蜀兵具有较强的野战能力。因而选择决战对司马懿来说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对垒,一方攻,一方守。按常理而论,诸葛亮是攻,司马懿是守。攻的一方,利于野战,强行攻城就不太有利;防守的一方利于守城,野战就相对不利。司马懿不出战,诸葛亮可以选择攻城啊!但诸葛亮也不傻,因为他知道攻城不仅伤亡大,而且也攻不下来。于是,在诸葛亮和司马懿对阵的战场上就出现了:司马懿不出城,诸葛亮不攻城。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套女人衣服;司马懿问一问诸葛亮一顿能吃多少的好玩局面。感觉上,二人不像在打仗,到好像在玩太极一样。

还有就是司马懿这人特能装,曹操请他出来当官,时机不到,不想出来就装病;忽悠曹爽,夺曹爽的兵权,他也装病。他出色的表演技巧,表现了他的老奸巨猾,和丰富的政治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