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孔子說五十歲知天命?之前不知道嗎?

偉大的時代


提及我中國的“聖人”,想必很多人都知道是誰,那就是孔子。

儘管孔子沒有留下什麼書籍,可是其中他的言行舉止,給我們的啟示一定都不少。其中孔子有說過一句這樣能夠的話“五十知天命”,那麼不知道大家知道不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其中的“知天命”又有著什麼含義。

我們在生活上,要是遇到某些困難,無法解決的時候往往會問我們父母的一些意見,甚至是更上一輩的意見。其實這很容易理解,那就是隨著一個人的不斷成長和經歷。這個人的人生閱歷也會逐步增加,而當人們到了一定的年齡段的時候,就會非常清楚自己到底要幹什麼,到底想要的是什麼,應該幹什麼事情。

而這句話“五十知天命”,整句話的意思就是當一個人五十歲的時候,他就會知道自己以後的人生應該怎麼樣過。也就是說他已經是知道是上天給自己的人生安排是什麼了。這因為在古代,人們的平均年齡其實並不高。基本是活到了六十歲的時候,就已經是很了不起了。所以到了五十歲的時候,就鬧騰不起來了。

所以在這個年紀中,就應該開始頤養天年了。之前的成功,也就成了定局。之前的失敗,你的人生就已經是失敗了。不過,這僅僅是在古代而已。在現代卻是大有不同了,現在人們的壽命已經大大的延長了,而其中儘管“知天命”,可是之後還有著無限的可能。

而這個時候,你已經知道了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了。是繼續奮鬥還是,還是安逸的過著。儘管在這之前的人生也許會很迷茫,不過在這個時候,一切的迷霧都已經揭開。


消失的雲


《學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不同的年齡想不同的事情,不是不知道,而是沒有那個年齡的經歷就沒有那麼深的體會。

“五十而知天命”,原意是五十歲知道哪些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古人指到了50歲就不要再鬧騰,應該開始頤養天年了,之前成功你的人生就成功,你之前失敗,你的人生就失敗。

我對孔子的“五十歲而知天命”是這樣理解的,到了五十歲知道生命無常,看著身邊的親人一個個離開自己,才知道生命原本給我們的時間其實並不多。我們在年輕的時候,不懂這些,只知道去搏去奮鬥,而今的我們到了一定的年紀更注重健康,更應該珍惜自己,珍惜自己的家人相處的時光。當看到有老人躑躅前行,就會聯想到我們的將來,我們的老年會是怎樣的生活,身體健康還好,不給別人添麻煩,如果到了自己什麼都不能幹,處處依靠別人才能過活,這樣的日子真心無力。過去看到有人很年輕就離開這個世界,很為他惋惜,會慨嘆生命太過年輕。現在卻不會這麼想,認為如果不是老死可能應該也是一種幸福吧,不用感受看別人臉色,需要求助別人才能吃上飯,洗個熱水澡,那樣的日子真不願意去想,太過悲涼!

到了50歲這個年齡,人該不會再逞強了,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考慮下人生以後的事情,如何讓自己能有尊嚴的生活。



輝哥7651


其實孔子也不知天命,不僅五十歲之前不知道,五十歲以後也沒有搞明白。別說”知天命”,就連”四十而不惑”也沒有做到。理由也是非常清楚明白的,比如有一個小孩問孔子是早上的太陽離人近,還是中午的太陽離人近。孔子就說不上來。孔子對樊遲提出學農學圃的問題可謂一竅不通。

春秋時期奴隸制度已經走到窮途末路,老子看清了便辭官走人,寫下了一部《道德經》,就此避世隱居,不知所蹤。

但孔子卻反其道而行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持續十四年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理想,希望像在魯國一樣求得重用,復辟奴隸制社會,雖名動一時,實質卻是處處慘遭冷落,落了一個“累累如喪家之犬”的下場。

我認為“知天命”應該是一個極高的認知境界,不僅要明白應該做什麼,還應該明白怎麼做,才能夠最成功。無論周遊列國宣傳週王朝的典章制度,還是在魯國墮三都,都是不符合歷史前進方向的,所以必然以失敗告終。

在魯國為官的時候,孔子確有過人之處做對了一些事,中都宰就做得不錯,小司空也做得很好,前者是地方官,後者是副職,所以他還遊刃有餘。到了大司寇任上,代行相事,主持夾谷會盟也幹得非常漂亮,幾句話就收回魯國被齊國吞併的幾座城市,但是”墮三都”就陷入了困境,從國家政治角度講也不失為一個正確的選擇,不過從保護舊體制而言已經不適時宜,雖說要做成功也不是一定辦不到,但需要更為高超的謀略。只可惜孔子既低估了對手的實力,沒有掌握魯國內部,各方勢力之間錯綜複雜的政治關係,又缺乏計謀,匆忙行事,只能敗下陣來。這恐怕也只好用尚未知天命來形容。

不過應該指出的是,孔子不失為善於反省的思想家,在他六十七歲回到魯國的時候,又開始教書育人做學問的工作,有記載當時的孔子研修《周易》非常刻苦,世有”韋編三絕”之說,孔子常常嘆息:要是老天爺再給我幾年時間,讓我能夠精通《周易》就好了,不至於犯大的錯誤。可見孔子也自認沒有精通《周易》,那麼無論五十歲前後,都離”知天命”尚有較大的距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