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白鹿原》,《平凡的世界》这类农村题材类的小说有什么意义?

Isabellaqin


我自己就是从农村出来的,《平凡的世界》是在我上初中的时候阅读的。

当时条件差,能看到课外书很不容易。

这本书给我的震撼很大,我在书中看到了跟我一样条件,环境出来的人是怎么生活,成长的,看到他们怎么遇到困难怎么思考,遇到选择时如何去选。也会思考,如果我遇到了相同的问题,会不会也去这么做。

就这么地潜移默化了我。

就像孙少平,他经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学习,拼搏,奋进,在生活条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保留了自己的尊严,没有放弃自己。

还有田润叶的爱情。她没有得到自己期待中的爱人,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开始也对爱人没有感情,但是,经过生活的洗礼,她慢慢打开了心扉,从心底里接受了爱人。这告诉我,感情的世界不是非黑即白,非你不可。不一定想象中的爱情就是最好的,人在面临自己不想要的生活时,要善于从好的方面去看待,也许你会发现一切有所不同。

这本书还让我觉得特别亲切,语言,主人公们的经历等,都让人觉得身边的事还可以这样写。

好书的魅力不仅在于此,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经典的力量在于启蒙读者,震感心灵。


爱吃米的小米粒2020


相比现在的快餐文学而言,《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与刚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两部小说都是凝聚了作者毕生的心血写出来,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阅读这两本书时,都会形成心灵上的震撼。

《白鹿原》

《白鹿原》是一本什么样的小说,居然有这么大的魅力呢?

这是一部描述陕西渭河平原五十年神奇的史诗,一卷中国旧农村多彩、触目惊心的画卷。五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从清朝未年写到1949年中国大陆解放到文革,跨越了封建社会、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三个历史阶段。

在这半个世纪中,国民党、我共,两个政党党从联手进行反封建斗争到兄弟反目分裂,再到携手抗日,抗日战争胜利后,后人民解放战争……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惨烈,一个又一个写不完的故事。

而陈忠实就把这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生活,浓缩成白鹿原这个村镇里,两个家族两代人之间的矛盾纠葛和恩恩怨怨:巧取水田,拖白孝文下水,黑娃由军成匪再成军,鹿三杀白小娥,兆海、兆鹏兄弟相煎,田小娥、冷秋月、孝文媳妇等几个女人的命运,……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古老的土地在新生力量在交错更迭。

在作者精心结构的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振聋发聩的人生活剧。


在这场历史性的大厮杀中,其主要人物大多是悲剧性的:共产党的坚强战士,白嘉轩的小女儿白灵被自己人活埋,红三十六军全军覆没,本质上真心为赤色的黑娃,解放后被白孝文冤杀,鹿兆鹏却不知所终……;


为推翻满清封建王朝搞民主革命的国民党,在经历了一阵高潮后,很快走向人民的对立面,在反共运动中自毁江山,代表着反动势力的田福贤解放后被镇压,偏反的鹿子霖则被吓成疯疯癫癫;


以小说主人公白嘉轩为代表的封建村族派,在解放后的新社会中已经失去了他的作用——白嘉轩所代表的阶级退出了历史舞台,只是他的种种道德观念、哲学理想可能存在某种价值。

此外,白鹿原最好的老长工鹿三死了,被白鹿原村视为烂货的田小娥死了,冷秋月死了,白孝文的媳妇死,黑娃也死了,而白孝文之流却窃取了革命果实……由此可见,《白鹿原》的整个艺术基调显然是凝重、悲壮的,读来让人深深慨叹人生的变幻无常,历史的无情。


因此,我们看这样的小说时,其审美感、感动又沉重。在获得一部显然会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鸿篇巨著时的心情。这种对一部大作品发自心底的赞赏


这样的文学作品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体验和文字的驾驭能力是无法写出像《白鹿原》这样场面宠大的小说的。

《平凡的世界》

与《白鹿原》不同的是《平凡的世界》反应的时代不同。


《平凡的世界》实际写作用了3年,而其他3年就是用来搜集整理资料,具体构思。为了弄懂“文革”十年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背景,路遥先后借阅了10年间的《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等多种报纸和杂志,记录了几十万字的笔记。

某天,中国某地发生了什么事,世界上又发生了什么事件,都得知道。还有熟悉生活,作品中有可能涉及到他不熟悉或很陌生的情节,这些都得有所了解。紧接着,就是总体构思,光解决人物出场就花了一个冬天的时间,其间路遥研究了几十部中外长篇小说,发现好多作品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内容已过一半,许多人物还登不了场,最后只有突击去解决,结果形成了简介式的痕迹。


真正优秀作品的人物是在不知不觉中带出来的,是戏剧发展本身的产物,读者是感觉不到有人为迹象的。《平凡的世界》原计划写到7万字时主要人物都能登场,结果这个设想基本实现了。

《平凡的世界》取材于侠西的农村,里面有几条线索:

孙少安农村从一个最穷的蜕变成带头致富的能人,出现在他的生活里有秀莲、润叶那样女子出现。重现了农村改革开放,由穷变富 的整个过程。可说是一部改革开放时代的新个人奋斗叙事。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小说主人公孙少安的农村知识青年难能可贵地超越了城市人惯有的那种原始野蛮的生存竞争和利己主义,而仍然葆有仁义爱人、助人为善的为人宗旨。孙少安开砖场发家了,仍然孝顺父母而且怜贫惜弱,尽力给村民们提供挣钱的机会,即使为此蒙受损失,也在所不惜;他后来开大砖厂挣了大钱,也绝无土豪为富不仁的做派,夫妻俩积极捐资、用心修建了村里的小学。

而孙少平则从一个普通的高中生,回到农村,不甘心这么平平淡淡的过完自己的人生,选择外出闯荡,凭着自己的做人高尚品质,过程中曾备受煎熬、甚至受到过伤害,但始终保持着仁义正直的为人底线。,奋斗出了自己一条人生之路。


当然,还有田福军、王满银,孙玉亭这些人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读到《平凡的世界》。里面的人物总是似曾相识。仿佛离自己非常之近,又很遥远。

《平凡的世界》也可以作为改革开放的文学纪事来读。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改革浪潮首先从农村开启,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恢复了农村社会的活力,继而改革的浪潮扩展到城市和工业等领域……路遥作为一个出身农村而心怀家国的作家,敏锐地意识到改革对中国的重大意义,深入思考着改革的得失利弊,进而将全部的观察、思考和热情倾注到《平凡的世界》中,其视野之宏大、观察之细致、投入之热情和艺术之苦心,几乎是生死以之,别无作家可以与之比拟。《平凡的世界》因此成为不平凡的文学杰作,允称迄今最全面和正面叙写改革进程的当代文学巨著。

《平凡的世界》还可以作为乡村社风变迁的文学写照来读。风俗是人类社群生活的重要形式,积淀着丰富的人性与文化内容。所以,丰富的风俗描写往往是长篇小说中最有意味的元素。

从价值观而言

这两部小说都是积极向上,对读者有着极大的精神鼓舞,里面不仅是情节精彩,还包括了很多当时文化背景和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


国内ERP专题


陕西在地域上分为三大块——陕北、关中、陕南,陕北是高原、关中是平原、陕南是山地。天造地设了三秦大地的陕北高原、关中平原、陕南山地,也哺育和成就了路遥、陈忠实和贾平凹。

  陕西当代文学就出现了三个大作家——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皆先后荣获茅盾文学奖。他们也分别来自陕北、关中和陕南。阅读他们的作品是了解陕西地域文化的镜子,也就能够感受其散发出陕西文学的光芒。

在路遥离世以后,贾平凹说过:“在陕西,有两个人会长久,那就是石鲁和路遥。”在陈忠实离世以后他说过:“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黯然神伤,什么叫无声哭泣。他是关中的正大人物,文坛的扛鼎角色,思念着他作为一个作家的丰功伟绩,我就想到一句话:流水原在海,月落不离天。”

1.《白鹿原》是关中沧桑“秘史”

《白鹿原》是作家陈忠实创作的长篇小说,由陈忠实历时六年创作完成,首次出版于1993年。1997年,该小说获得中国第四届茅盾文学奖。2019年9月23日,该小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先后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电视剧、话剧、舞剧、秦腔等多种艺术形式。

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反思文学”的创作潮流,这种潮流在此后逐步泛化为80年代的一种普遍的文学精神。《白鹿原》的寻根主题主要是精神和心灵的寻根,带着对精神中“真”的追求写出儒家文化的精髓,并通过文本中人物的个性描写,来宣传中国文化的深刻价值,表达自己“寻根”理念。作者的寻根性思考,并不仅仅停留在以道德的人格追求为核心的文化之根,而是进一步更深刻的揭示出传统文化所展现的人之生存的悲剧性。《白鹿原》在以关中人生存为大的文化背景下,展开了一系列的人物活动,粗野朴实的乡村习俗、慎独隐忍的儒家精神,则透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体现出来。因此,《白鹿原》在关中人生存情景的展示中,通过人物语言、行为表现了重构地域文化发展史的强烈意向。通过《白鹿原》保持了历史的混沌性和丰富性,使这部偏重于感性和个人主义的历史小说既成为一部家族史、风俗史以及个人命运的沉浮史,也成了一部浓缩性的民族命运史和心灵史。

《白鹿原》以白嘉轩为叙事核心,主要讲述了他们的下一代白孝文、鹿兆海、黑娃这一代人的生活,展现了白鹿两家矛盾纠葛,以反映白嘉轩所代表的宗法家族制度及儒家伦理道德,在时代变迁与政治运动中的坚守与颓败为叙事线索,讲述了白鹿原村里两大家族白家和鹿家之间的故事。可以说《白鹿原》是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来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在《白鹿原》的扉页上陈忠实把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的一句话作为题词:“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从这个意义上说,陈忠实是写出了白鹿原这块土地沧桑五十年的“秘史”,如此看《白鹿原》的问世,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起“泄密事件”,一个民族五十年的秘密从此大白于天下。

对此,文学评论家白烨赞誉有加:“《白鹿原》本身就是几乎总括了新时期中国文学全部思考、全部收获的史诗性作品。”当然也有像中山大学教授李慧云这样的批评:“作者过于深情地描绘了封建帝制覆亡前后小农田园经济的这一抹夕阳余晖、古老村族的最后的宁静,这实质上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

2.《平凡的世界》是专属奋斗者的史诗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路遥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鼓舞亿万农村青年投身改革开放的优秀作家。2019年9月23日,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2019年9月25日,路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在那个物质和精神双重匮乏的特殊年代,在探求与思考的人生途中,《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用温暖的现实主义的方式来讴歌普通劳动者的文学作品。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平凡的世界》广播剧编辑叶咏梅说,路遥的作品表现了真、情、美三个特点。当时,《平凡的世界》广播剧先后播出三次,直接听众超过三亿人。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六十部来自古今中外名著改编的广播剧中,《平凡的世界》排名第八。在近几年进行的多次读者调查中,不少大学生更是将《平凡的世界》列为自己最喜欢和最珍爱的文学作品。众多网友自发聚集在网上建立“路遥吧”、“平凡的世界吧”,缅怀路遥,畅谈着对路遥的怀念和追忆,探讨着路遥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路遥的大幅照片赫然挂出,同时还有名为 “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路遥”的怀念专题。

《平凡的世界》在1975年到1985年十年间广阔的背景上,以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孙、田、金三姓人家的父子两代人的人生遭遇为主线,表现了社会的历史转型给中国农村带来的震荡和以及人民生活的升迁沉浮,展现了农民艰辛的大义和宽阔的悲悯情怀。全景式、深层次地探索了中国农民在改革新旧交替深化艰难曲折的历史进程中,农民的人格、人性以及农民精神困境中的出路和命运走向,真实表现了在生活变迁中农民的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反映了极其复杂、艰辛的生活历程中不可回避的矛盾纠葛。

小说充满了对农民艰辛的汗水浇铸理想家园的困苦的深刻同情,热情讴歌张扬了在困难、挫折中与生俱来的不甘沉沦的意志和坚强的韧性。小说主人公孙少安在遭遇人生挫折和困难面前,紧紧扼住命运咽喉的勇气,自强自信、奋斗拼搏的魄力、执着、隐忍、善良的个性,对我们起着非常潜在的深远的精神鼓舞作用。

对生命意识的追寻和发掘,对人生价值和生命尊严的叩问和探索,把创造精神和理想精神作为人的生命价值来追求。从《平凡的世界》中,我们找到了希望看到的东西:苦难与抗争,理想与激情,欢乐与泪水。当世俗物欲不断吞噬我们生命的尊严和人性的芬芳的时候,《平凡的世界》充分展示出了人性的光芒和信念的力量,让我们感受、体味、领悟、认识到一种真实的精神力量。我们在含着泪光的阅读中,阳光打在脸上,一股温流从心底升腾,我们获取一种艰难前行的力量和勇气。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在艰辛中自强,这就是《平凡的世界》无法抗拒的魅力。

路遥当年在茅盾文学奖颁奖仪式上,代表获奖者发言似乎可以为我们解释这一切:“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常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此而歌唱。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我们才有可能把握社会历史进程的主流,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