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庄镇木头窝村系列(二)受蓟运河水养育的村

说起木头窝,绕不开宁河的母亲河——"蓟运河",蓟运河是海河流域北系的主要河流之一,辽代和元明运粮繁忙,曾因此而称为“运粮河”。“九河十八弯,七十二沽八十二窝”是木头窝人嘴里的老词儿,意为蓟运河水在广袤的平原九曲回环,地形复杂,弯多岔多,但也滋养着沿河傍生的众多村落。早在五代年间,蓟运河沿岸就出现了“万灶沿河而居,千帆顺水逐波”的盛况。古语说:“有福的生在河两岸”,即指蓟运河物产丰富,不仅有“银鱼紫蟹芦苇草”,而且为水稻的种植也提供着便利。可以说,蓟运河得天独厚的资源养育了木头窝的先民。

廉庄镇木头窝村系列(二)受蓟运河水养育的村

木头窝村依水而生,自然少不了的桥梁和渡口。《廉庄乡史》中记载,在古《宁河县志》和《宁河图说》有概括记述和描绘。穿越廉庄乡(现已称廉庄镇)境内有一条天津通山海关的大道,古代也称“御道”,各地设有皇家管理的“驿站”和护路的“更房”,由官家管理的叫“御道”,相当于今天的国道。在木头窝村也有一条“御道”的支线穿梭而过,一条芦台通达县城北连宝坻的道路,1921年齐燮元当督军时,捐修了这条大路,史称“垤(dié)道”。在适中之地,现木头窝村路口的路西,原有五间房地名,是齐家看守这条路设立的“更铺”。

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期间,为实施“以战养战”的战略,押送4300名高丽人(今朝鲜人),利用蓟运河两岸的良田沃土(廉庄镇河套四村大片土地),开垦种植水稻,建立臭名昭著的“高丽圈”。抗战胜利后共产党接收“高丽圈”时,国民党重兵占据芦台,遣送高丽人回国,蓟运河是天然屏障,只有从木头窝渡口过河才能到达冀东丰南一带的解放区。4300名高丽人便是从木头窝渡口离开。

廉庄镇木头窝村系列(二)受蓟运河水养育的村

始建于1938年,位于木头窝村南,原为“高丽圈”农场第一扬水站,为单一灌溉扬水站

木头窝村正是因为依偎在蓟运河畔,才得以发展,才使得世世代代的木头窝村村民生活的无忧无虑、怡然自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