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灭亡是由于文官集团失去宦官集团的制衡导致的吗?

鹰扬纵横


北京城破之前,崇祯皇帝自杀前曾写了一份遗诏:“朕凉徳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意思就是将明朝灭亡的原因推到了文官集团身上。

崇祯皇帝即位后,铲除了魏忠贤等阉党,宦官集团的实力大损,无力与文官集团制衡,这就逼的皇权不得不直接面对文官集团,从而引发了诸多矛盾。这里姑且不论造成明朝灭亡的其他诸多原因,只讨论一下文官集团是否强大到了影响皇权。

在明朝历史上,朱元璋、朱棣不要说,都是打天下的皇帝,无论文官还是宦官,哪个敢争权?到了朱高炽就对大臣们有点太客气了,开了个不好的头,以至于文官们敢在大殿上跟皇帝叫板。他儿子朱瞻基时就不得不重用宦官来搞平衡,以便于自己的意见能够被执行。这个方法虽然有用,但也造成了很多恶果,比如朱祁镇就因为听信宦官王振的话,在土木堡被瓦剌活捉了去。

从那以后,纵观整个明朝,几乎都是文官集团与宦官集团的争斗史。做的比较好的,像嘉靖皇帝、万历皇帝,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皇权游刃于两者之间,皇帝的座位就稳的很。做的不好的,像崇祯皇帝,一下子把宦官集团灭了,导致文官集团独大,自己的就陷入了事事处处受掣肘的尴尬位置。

但是,如果没有文官集团的掣肘,崇祯就能做的更好吗?我看未必。事实上,文官集团只是对皇权进行了限制,并没有取代皇权,即便让崇祯大权独揽,从他的执政路线和战略来说,失败仍然是必然的。


林长风


又是一个为魏忠贤叫屈、打抱不平的提问,为之奈何?当然是无可奈何了,谁叫他的粉丝、追随者那么多,真是众口铄金,有口难辩啊!

说句难听的话,以魏忠贤为代表的宦官势力,除了专擅朝政、祸国殃民之外,还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无非是看不惯文官势力的反攻倒算而已,进而为魏忠贤鸣冤罢了。而炮制所谓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的制衡,完全是一种自欺欺人、不可理喻的后人把戏。终其有明一朝,皇权始终与时俱进,为皇帝所掌,以号令全国。即使有所谓的平衡,也是日积月累,皇帝一手促成的,与这两个集团无关。倘若一个平衡打破了,皇帝立马可以制造另一个平衡,以填补皇权可能面临的威胁。换言之,没有了宦官势力,可以有其他势力。更说白了,皇帝玩的就是平衡之术,御下之术。试问当这种平衡的主导权操纵于皇帝之手,难道他眼睁睁地看着朝代更迭吗?显然不可能,更是无稽之谈。

那来谈谈明朝的灭亡。首先,自“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由盛转衰,国势一日不如一日。其次,明朝“萨尔浒之战”失败,关外满洲势力崛起,明军无以为继。最后,明朝“宦官干政”严重,政治腐败不堪,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导致爆发了各种起义,进而摧毁了明朝的统治根基。当此之时,虎视眈眈的满清铁骑,以吴三桂等人为“带路党”,趁势入主中原,彻底取代了明朝的统治地位。

总之,所谓明朝灭亡于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的失衡,是站不住脚的,也没有任何的依据可言。它完全忽视了明朝的灭亡是内忧外患的结果,却强行嫁接成了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结局,真可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也。


史过镜迁客


明朝亡于空转。。

据说有个皇帝专心作木匠都没出什么事,这说明了绝对是空转。

我也分析过。这个事江南收税江南买米。京杭大运河。

说明南方的价值一直在流失,流失到北京百官空转。这事应该是朱元璋定都南京图子孙昌盛。结果跑北京打蒙古去了。

这事就涉及养寇自重,结果李成梁一不小心养出努尔哈赤。

怨不得别人。估计是永乐大帝自个带头养寇自重,这事金陵城花花世界美女如云啊!性取向大问题朱元璋起自基层还是考虑少了。这个魏忠贤一个太监号称九千岁而且文武百官起生祠。空转。。李自成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许多事有古怪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