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美國股市大漲,而昨天的A股卻是下跌的。
昨天美國股市又下跌了,很多投資者認為這輪反彈到高點,需要新的一輪調整。結果,今天A股非但沒有下跌,反而上漲,且創業板大漲1.56%。市場短期總是那麼琢磨不透,就像前天晚上格力電器公佈了非常差的年度業績和一季度業績預告一樣,可能很多投資者在腦海中已經腦補格力電器昨天要跌停了,可是昨天早盤也只是低開了5個點不到,便立馬拉昇了,而今天還漲了1%。不禁讓人嘆息,跟隨市場真的太難了,而預測市場短期市場則幾乎不大可能,打臉也就成為家常便飯了。
既然短期預測市場不大可能,那麼從中期的視角來緊跟市場怎麼樣呢?
華爾街有句經典投資策略:牛市做多,熊市做空。那麼我們就在牛市中買入股票,熊市中賣出吧。這個操作策略在大牛市、大熊市來臨的時候還真管用,因為牛市中,個個都是股神,幾乎買一個一個準,買啥啥漲;而大熊市中,則看似沒幾個水平行的,只要有倉位,只要持有標的,不管是白馬還是題材,虧錢是普遍現象。
但是,這個法則,其實來源於證券市場的早期,比如20世紀初李佛摩爾就有多頭市場做多,空頭市場做空,而在A股90年代初也是,整個市場波動很大,上市的公司不多,很多行業龍頭企業也沒怎麼上市,連貴州茅臺、五糧液都快要到2000年左右才陸陸續續上市的。所以,早期的證券市場,就像現在A股來了某一個概念一樣,牛熊快速切換。尤其是出現重大政策的時候,比如519行情就是鮮明的例子,但是,難以持久。而像成熟的美國市場,看似牛市了10年了,但是真正上漲的核心標的還是不到20%,大部分不是不漲,甚至下跌,退市的也不在少數。市場的2/8法則演繹的淋漓盡致。
不說遠的,就說2015年後的中國股市,就是一個典型的結構性市場,其中以大消費為代表的核心資產不斷穿越牛熊;而以上游大宗為代表的石油、煤炭、鋼鐵、建築,也只是在偶而有政策出臺的時候表現一下,比如供給側改革帶動了一下煤炭、鋼鐵,比如PPP項目上馬帶動了一下建築,而一旦政策退出,市場又變成波瀾不驚,甚至是下跌;而像以TMT為代表的科技股,也只是在2019年的時候才輪到上漲,之前的2016到2018年持續下跌。
這麼仔細回顧,才發現,無論在成熟的美國市場,還是當今A股市場,一句牛市做多,熊市賣出是難以簡單滿足投資要求的。這也難怪,很多投資者不僅紛紛感嘆賺了指數,虧了錢,還不如買指數型基金呢,還不如做一個基金定投呢。
既然無論國內外都已經證明,買指數型基金,做定投已經是一個很不錯的門路了,那麼對於大多數普通投資者來說,筆者也認為是可以的,至少省心,也可以賺一個市場平均收益。但是選擇何種指數基金也是個竅門,是選白酒這樣的行業型,還是科技50、半導體50這樣的科技類,亦或是滬深300ETF、上證50ETF呢。換句話說,帶動指數型基金長期上漲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
這個問題其實可以追問到美國市場。從長期來說,可以牛冠全球,為什麼可以持續走牛。而在很多國家,回顧他們股市過去數十年,只能是說牛熊更替,難以持續刷新歷史。而為什麼白酒、醫藥、食品板塊可不斷刷新歷史新高,為何美國的科技股可以持續刷新歷史新高。只有弄明白了這個道理,才真正有助於做投資,哪怕是選基金。
筆者認為,市場固然有牛熊,但是其根本還是對應的這個指數的構成企業具有持續盈利能力,能否持續成長。如果我們的科技板塊有騰訊,阿里巴巴,網易這樣的互聯網龍頭企業,那麼我相信我們的科技板塊也是可以穿越牛熊的。但是可惜的是,我們的科技股,目前大多是給巨頭做配套的,能夠出現幾家像立訊精密就很不錯了。而大多數是盈利具有很大的週期性,4G移動互聯網浪潮來了漲一波,5G建設來了又漲一輪。
所以,既然市場短期市場那麼難以預測,而我們的市場指數也不是完全給予優質企業足夠的權重,看指數常常存在失真的現象,導致簡單的牛市做多,熊市賣出的華爾街經典策略效果大打折扣。但是,我們明白了,長期來說,是優質的企業,持續盈利的、不斷成長的公司在真正貢獻指數不斷上漲的本質後,我們也可以用長遠視角佈局優質企業,構築屬於自己的道瓊斯、納斯達克指數,或者是伯克希爾哈撒韋組合。
這樣,不用預測,不用猜測,用長期視角,戰略佈局優質企業,拿住核心資產,相信跑贏指數是沒有問題的。而且,這樣投資會做的很輕鬆,但需要克服人性的貪婪和恐懼,需要跟市場保持一定的距離,需要把投資的本質真正悟透,不簡單,也簡單。簡單不簡單就取決於你了。
作者 曉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