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成中国西海固农民战贫利器

牛羊成中国西海固农民战贫利器

田风虎家的部分育肥羊已经出栏,剩下的羊在羊圈溜达。新华社记者靳赫 摄

新华社银川4月14日电(记者谢建雯、靳赫、罗毓)正值青贮玉米春播时节,王大套村40岁的建档立卡户田成清给羊撒完草料后,直奔地里。

“今年这8亩多地还种青贮玉米,够100多只羊吃一年的,吃不完还可以卖。”田成清笑着说,“‘种’好‘羊庄稼’,不愁日子没奔头。”

王大套村所在的吴忠市同心县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地处曾有“苦甲天下”之称的中国西海固地区。2019年底,同心县宣布脱贫摘帽,全县89个贫困村10万多人陆续脱贫,田成清就是其中之一。

在王大套村,养牛养羊是传统,也是重要的脱贫支柱产业,全村每年羊出栏量高达2万只。今年春节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进出村道路不畅,餐饮业以及各大商超、市场等暂时关停,本该大量出栏的牛羊被困在圈里。

“圈里全是羊,羊容易得病,有的母羊都流产了,我天天发愁。”25岁的田风虎说。他经营着一家湖羊养殖合作社,疫情期间羊存栏量最高达到5000多头。

随着近期疫情防控形势好转,这些天,田风虎已陆续出栏了2000多只羊,纯利润近50万元。“湖羊繁育快、成活率高,我过几天计划再出栏1000只。”他说。

田成清一直皱着的眉头也终于舒展了。几周前,他刚出栏了30只育肥羊,一只羊身价近千元。“虽然我多喂了将近一个月,这两天又赶上羊集中出栏,价格偏低,但饲草是自己种的,养殖成本低,我也净赚了6000多元。”田成清说。

据王大套村党支部书记田成旭介绍,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村里即将建成一个大型肉羊养殖园区,最多能容纳1.5万只羊。“全村现有建档立卡人口100多人,均可入股分红。”他说。

2020年是中国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截至目前,包括同心县在内的9个西海固县区已有8个宣告脱贫。

牛羊成中国西海固农民战贫利器

摆世虎家的牛圈里,一头头育肥牛正在吃午餐。新华社记者靳赫摄

在距同心县约300公里的固原市隆德县杨河乡,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牛。据杨河乡党委书记冶文军介绍,全乡肉牛存栏量1.5万头,已成为当地脱贫主导产业。

66岁的养牛户兰万元是杨河乡串河村的建档立卡户。印象中,他生活的这片土地过去多旱少雨、土地贫瘠,祖祖辈辈靠天吃饭。这些年,兰万元靠养牛不仅甩掉了穷帽子,还当上了真正的“万元户”。

“我前后贷了10万元养牛,通过基础母牛生小牛,卖小牛犊再买母牛,贷款还得差不多了。”兰万元说。

近期肉牛交易市场陆续开张,之前存在的肉牛出栏难、补栏难得到缓解,目前杨河乡90%以上的育肥牛成功出栏。养牛大户摆世虎已经出栏了约两百头育肥牛,平均每头售价约2.4万元。而4月他还将把600头牛卖往广东。

“最近出栏状况好转了,牛价低点,但这是短期的。随着餐饮业恢复正常,买卖会更加顺畅。”摆世虎说。

牛羊成中国西海固农民战贫利器

摆世虎家的部分育肥牛已出栏装车,即将运往商家。新华社记者靳赫摄

据了解,摆世虎的牧场一直在通过赊母还犊、担保贷款等方式帮助周边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牛产业”。这几年,他也在琢磨逐渐转型做自繁自育。

“我算过了,养一头母牛至少能净赚6000元。”摆世虎念叨着“致富经”,自繁自育既降低了养殖户从外地补栏的成本,也能促进本地“牛产业”真正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牛”产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