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聖人者,立德,立言,立行

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在浙江餘姚一個獨門大院裡,隨著一聲嬰兒的啼哭,中國歷史上第二個聖人,影響力遍及整個東亞、東南亞的王守仁,陽明先生出生了。

年幼的他有著遠大的理想

王守仁,字伯安,生於餘姚,後因父親喜歡紹興的景色遷居紹興

王守仁12歲開始正式就讀於私塾。13歲的時候,他的母親去世了,這對年紀尚小的王陽明造成了非常沉重的打擊。

即便如此,在王守仁年紀還小的時候,志向卻一點也不小。有一次在書塾先生討論“天下第一要緊事”,其他的小朋友都說好好讀書以後考一個狀元,他與其他小朋友不一樣:“狀元算什麼,做一個聖賢的人更重要。”

當時朝綱敗壞,義軍四起。而且在明英宗年間發生的土木之變,明英宗被蒙古騎兵擄走這件事雖在王守仁出生之前就發生了,卻也給早早懂事的他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陰影,他決定長大之後好好學習 兵法 ,報效祖國。

十五歲那年,王守仁就出遊居庸關、山海關一月之久,並且向皇帝上書數次,獻策平定農民起義,卻沒有任何成果。這時候,王守仁雖然只有十五歲,卻也是有了經略四方的大志。

為聖人者,立德,立言,立行

成家之後的那點事兒

王守仁他爹王華實在受不了王守仁這個那麼能折騰的主,心想給他找個媳婦兒也許就安穩下來了。王華是狀元,位高權重,王守仁長相也還算的上清秀,於是很快就敲定了南昌一個官家女子。

估摸著王守仁應該是禮節做的不錯,岳父挺滿意,於是就敲定了結婚時間。可結婚那天卻出了問題:新郎找不到了!這可讓岳父大人急壞了,婚結不結是小事兒,這狀元郎的兒子搞丟了可咋整?於是一家人城裡城外找了一天,第二天終於在一家道館裡面找到了守仁兄,王守仁正跟一個道士談論養生之法,相對而坐,忘記時間了。這時候王守仁還在迷糊著呢:你們幹啥那麼急找我幹啥?哦,我忘了結婚這茬了。

結婚後第二年,也就是守仁兄十八歲那年,他和夫人結伴返回餘姚,船經過廣信的時候 ,王守仁去拜訪了婁諒,婁諒就告訴王守仁“格物致知”這學問。然後王守仁就邊讀朱熹的大作,思考朱熹所說的“物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意思。可是思考了好久卻不得其中真諦。於是我們的守仁兄就決定自己實踐一波“格物致知”,在自家後院裡開始“格”竹子,七天七夜。王守仁一無所獲,除了得病。從那之後,王守仁對“格物致知”這個學說產生了巨大的疑問。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格物致知這條路是走不通了,看著暴跳如雷的父親,王守仁決定乾點正事兒。於是他去參加了科舉考試。

弘治五年,王守仁第一次參加浙江鄉試,與胡世寧、孫燧同榜中舉,其後,學業大有長進。然而,事實證明,臨時抱佛腳是靠不住的,常年 鑽研聖人之道的王守仁先生疏於學習考試之道,在鄉試之後參加的兩次會試他都落榜了。他爹開導他說這次考不上,下次努努力就考上了。而王守仁卻說:“我不應該為了落榜這件事輾轉反側,憂心忡忡。為此無關緊要的事情煩惱,實在是大錯。”之後王守仁就開始 學習兵法和謀略,甚至開始練習武藝,學習騎射。

當然,四書五經還是要看的,畢竟老爹擺在那裡,不能不給老爹面子。終於,在王守仁28歲那年,他參加禮部會試,成績不錯,南宮第二名,賜二甲進士第七人,去工部實習。

為聖人者,立德,立言,立行

仗義執言 ,龍場悟道

明武宗正德元年,有一個宦官取得皇帝信任,出任司禮監,干預朝政;劉瑾利用明武宗朱厚照的信任,將內閣大臣謝謙、劉健貶離京城,同時逮捕為他倆說話的戴銑等二十一人。王守仁上疏論救他們,卻被幹預朝政的劉瑾盯上了,不僅打了我們守仁兄四十大板發配貴州龍場,還想幹掉他。王守仁他爹王華也被貶離京,去了南京當禮部尚書。至於原因是因為王守仁頗有想法,他不僅想救人,還給我們這個大名鼎鼎的司禮監大人安排了一頂大帽子“權奸”。

王守仁折騰了那麼多年,怎麼會被一個在深宮大院裡待著的區區宦官給整死,他在路上脫了衣帽扔到江中,還留了一封遺書假裝自己丟官事小,辜負了家中父母的期盼事大云云,投江自盡了。更搞笑的是不知杭州官員是真傻還是假傻,在江邊給王安石辦了招魂。

守仁兄“後事”處理妥當之後,暗中到南京去找了他爹。他爹說“既然朝廷委命與你,你就有責任在身,還是去上任吧。”一輩子沒怎麼聽過他爹話的王先生終於聽了一次話,踏上旅途,趕往貴州龍場。

當王守仁王驛丞到了龍場驛站之後,發現那裡一窮二白,民智未開。但是我們守仁兄沒有氣餒,他深呼吸 再深呼吸,開始白天教化萬民,晚上看星星的日子。龍場的星星好看不好看我不知道,但是守仁兄在那個時期內心對程朱理學所講述的“存天理,滅人慾。”這句話疑惑卻越來越大。

“人慾”大家都知道,“天理”是個啥子東西?白天忙著蓋房子、和少數民族打交道的龍場招待所王所長一到晚上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就像他後來說的“居夷處困,而悟良知”,在荒野求生了半年之後,我們的王守仁先生終於頓悟了他想要的東西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知求理於事物者誤也。"所謂天理,並非格物所能得到的,你要先“正心”,心正則天理自明。

在明悟了聖人之道後。王守仁先生寫了“教條示龍場諸生”,史稱龍場悟道。

為聖人者,立德,立言,立行

為聖人者,立德,立言,立行

正德四年,王守仁調任廬陵縣知縣,成為了一個七品芝麻官。第二年八月,劉瑾劉太監被拉下馬,四月之後,王守仁升任南京刑部尚書,隨後又被召入京城,官至南京鴻臚卿。

再之後,王守仁受兵部尚書王瓊賞識,在王瓊的推薦下,王守仁被擢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以一介書生之身,平定江西叛亂。再之後,平定寧王之亂。於世宗年間升任兵部尚書,加封新建伯,世襲。

為聖人者,立德,立言,立行

嘉靖元年,王守仁之父王華去世,王守仁回鄉守制。兩年之後之後開始了他為期三年的講學之路。期間原配夫人諸氏去世,王守仁續娶張氏,並在第二年抱到了自己的長子。

嘉靖六年,在赴廣西平叛前夜,他在天泉橋留心學四句教法: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為聖人者,立德,立言,立行

明朝有一人,姓王名守仁,字伯安,號陽明,諡號文正。

創立心學是立德,平叛剿匪是立功,“知行合一”,傳習錄等是立言。

立德,立功,立言,之後可以為聖人。

作為中國有史以來第二位完成三不朽的聖人,他曾經年少困頓,困苦於理想難酬,壯年步入仕途之後,又因仗義執言去了苦寒之地,卻在那裡教化萬民,完成質變,開創了王學。這期間的苦悶和挫折只有他一人知曉,後來他曾反覆強調:"某於此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不得已與人一口說盡。只恐學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種光景玩弄,不實落用功,負此知耳。"

私以為,王守仁的一生可以這麼評價:年少而志向高遠 ,壯年而未失初衷,老年而功成名就,大丈夫當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