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三大歷史罪人,在歷史書中卻都被視為“聖人”

甲午戰爭,可以說幾乎改變了兩國後來幾十年的歷史。這場戰爭清政府割地賠款,臺灣被日本佔據了幾十年,清政府賠償了2億兩白銀,什麼概念,當時清朝4年的財政收入。相反日本卻因為這場戰爭賺得盆滿缽滿,為後來更大規模的戰爭奠定了基礎。甲午戰爭最大的責任者都說是李鴻章,這就大大冤枉了李鴻章,真正應該為甲午戰爭承擔責任的要數下面的三個人。但歷史有趣就有趣在很耐人尋味,這三個人都寫進了歷史課本,且都被以“君子”“聖人”形象示人。有的還被立碑紀念,今天小編就揭開這三位的神秘面紗。

甲午戰爭三大歷史罪人,在歷史書中卻都被視為“聖人”

《馬關條約》簽訂現場

這第一位要說翁同龢了,此人了不得,先後擔任咸豐、光緒兩位皇帝的帝師。一生不納妾,為官清廉,人品無可挑剔,在當時文官系統中被視為“清流派”領袖。在晚清擔任戶部尚書、軍機大臣等要職。早年翁同龢的哥哥因為鎮壓太平軍不利,被李鴻章處斬,兩個人的樑子就此結下。當李鴻章想要購買軍艦時,卻被翁同龢以“國庫吃緊”駁回,致使北洋艦隊在8年間未添一艘軍艦。老翁不給撥經費還不算,在甲午戰爭激戰正酣之時,充分發動清流的力量,處處彈劾李鴻章。在朝廷逢此大難之際,只顧個人恩怨,導致北洋艦隊覆滅,後來光緒也看清他的真面目,也就此疏遠了老翁。

甲午戰爭三大歷史罪人,在歷史書中卻都被視為“聖人”

翁同龢

這第二個,要說當時的山東巡撫李秉衡。此人原是李鴻章的部下,曾參加中法戰爭,和馮子材取得“鎮南關大捷”。後來被李鴻章處分,至此便對李鴻章懷恨在心,投靠到張之洞門下,也屬清流。在甲午戰爭之前,李秉衡擔任安徽巡撫,爆發之後擔任了山東巡撫。這個明顯是針對李鴻章,因為甲午戰爭海戰是一個戰場,陸地同樣是一個戰場,北洋艦隊雖說海戰打得很艱苦,儘管定遠、鎮遠都受了重傷,但是主力尚存,最後回到旅順休整。注意,旅順的防務歸李秉衡負責,李秉衡在日軍登陸之後,便把旅順的駐軍全部撤走,在北洋海軍被包圍時刻,不派一兵一卒前去增援,北洋海軍的覆滅就是因為旅順丟失,遭到日軍海陸兩方進攻。北洋海軍不是敗給日軍,更多是敗給大清朝自己人。李秉衡後來還有人為他修了紀念碑,可悲。

甲午戰爭三大歷史罪人,在歷史書中卻都被視為“聖人”

李秉衡

要說最大的罪人恐怕非光緒皇帝莫屬,很多人對此會大跌眼鏡,但事實就是事實。光緒作為當時最高管理者,先是在主站和主和之間舉棋不定,在戰爭爆發後,真正的紙上談兵、瞎指揮。當聽說日本軍艦出現在渤海,便一聲令下禁止北洋艦隊出海,守衛京畿門戶。殊不知這無異於是將制海權拱手讓人。不懂軍事也不能怪他,但光緒幾乎被手下大臣玩弄於鼓掌,對朝中複雜的政局根本無法掌控,主和派把他忽悠的暈頭轉向,面對李鴻章被人處處算計,根本不能大敵當前,團結舉國之力,一致對外。放在一個普通人的位置上,光緒可能是個好人,但是作為皇帝,他實在差得太遠了,沒有獅子的兇狠,沒有狐狸的狡猾,只有書生意氣,這樣的皇帝領導,甲午戰爭豈能不敗。

甲午戰爭三大歷史罪人,在歷史書中卻都被視為“聖人”

光緒皇帝

甲午戰爭已經過去了100多年,但是它所留給我們的教訓卻是極為深刻的。當時朝廷存在的問題,現在在一些單位同樣存在,有多年工作經驗的讀者一定能感受到。甲午戰爭,它的題材太龐大了,裡面的故事有很多很多,今天小編只是說了其中的一個方面,在今後還會多次解說,只希望能夠從中學到一些經驗,避免歷史悲劇的重演。最後斯人已逝,願那些為國捐軀的英雄將士們,能夠看到我們祖國的強大,相信這會是對他們最好的懷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