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無情帝王家"草根天子與世家皇帝對功臣的態度迥異

導語:

"最是無情帝王家"一句話道盡了滿朝文武心中的辛酸苦辣,捱過了十年寒窗無人問的苦難生活,本以為一朝中第晉身為官,便可以大權在握、執政一方享盡榮華富貴。可誰知位列朝堂後,滔天權勢的幻想都如同過眼雲煙般被吹散,"伴君如伴虎"的日子裡只留下惶惶不可終日的心與揣摩聖意的夜不能寐。

所以說在古代為官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高危行業,看似風光無限的背後揹負著許多普通人難以想象的壓力,身處在生死富貴全憑皇帝心情的環境裡,即使小心謹慎的處事態度也不能夠給自身安全打包票。

因此,延續了上千年的封建官僚體系中始終有一句話在各朝各代的官員間廣為流傳,那就是"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百官們在保全自身的情況下,既不能做碌碌無為只圖碎銀幾兩卻隨時都可能造貶斥的閒官,也不能成為才略出眾、智謀超卓而引得君主猜忌的能臣,進一步是深淵,退一步是死路,是進是退皆無兩全法,為官之艱辛難以言表。

不過世事無絕對,縱觀中國歷史來看,並非所有朝代的臣子都在舉步維艱中度過餘生,例如建立大唐的李淵與創立宋朝的趙匡胤這兩個出身世家的皇帝登基後非但沒有處死功高蓋主的大臣,反而還能提出"君臣共治天下"的想法,這種厚德載物的廣闊心胸實在是劉邦、朱元璋這些黃袍加身後大肆屠虐開國功臣的草根皇帝所不能相提並論的。為何同為九五至尊僅因出身不同對待功臣的態度就能截然相反?

君主出身不同帶給大臣的轉變感不同

對於出身於微末的君主,由於他們自小的生活環境差,受自身條件的限制無法用手中的資源籠絡有才之士為自己賣命,

所以在起事初只能以手足情誼作為紐帶維繫與心腹親信之間的關係,換而言之,創業途中草根天子與眾心腹大臣的關係只是在名義上君臣有別,實則更多是把對方當做結義兄弟來對待的,他們是共同創業的合作者

而出身世家的皇帝,從小便掌握了大量的資源與家族助力,故而起兵之時相繼投靠的大臣一開始就明白了上下有別,這樣一來無需強調君臣身份的差別,大臣們自然會明白自身定位產生擁主為皇的思想。

登基後,草根天子與開國功臣間的兄弟情義隨著地位的變更消失殆盡,為了保住辛苦坐上的皇位草根皇帝都會有意淡化與大臣間的親密關係,刻意強調君臣有別的思想以此來彰顯自己身份的獨一無二。

可是這種驟然間的身份轉變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在短時間內接受的,有些能夠看清形勢的大臣聰明的選擇悄然適應,而有些腦子簡單的大臣卻在昔日同食同寢好兄弟一夜間變得高不可攀的情形面前不懂變通,依舊以天子兄弟自稱,少了對皇帝身份的敬畏,這些功臣在行事時乖張跳脫、有恃無恐。沒有哪一個皇帝能夠接受自己領土上有不可控因素出現,所以戰功赫赫的大臣成了震懾其他臣子的最好典型。

反觀出身不凡的皇帝,由於提前就確定了君臣關係,因此手下的文臣武將不管是起事初還是登基後對天子的態度都是敬畏大於私交的,長期受尊卑思想的潛移默化,這使得臣子們根本不敢生出半點逾越念頭。敬畏情緒為先的君臣關係保障了天子至高無上的權威,也不存在身份轉變中帶給大臣的巨大心理落差。始終如一的君臣關係促使功臣對皇位擁有者多了更多認同感,一定程度上確保了天子統治的穩定。

大臣出身取決於君主出身

常言道"人以類聚,物以群分",身處在什麼社會層次的人只會和與他同一層次的人成為朋友,這一點在社會階級基本固化的古代更是如此。

拿朱元璋為例,因為生活在元末社會底層,朱元璋沒有振臂一揮支持者紛至沓來的本事,所以他在起事時拉攏的班底多半是自己的鄰居、兒時摯友。這些人雖然在打天下的過程中憑藉吃苦耐勞、敢打敢拼的韌性立下了不少功勞,但出身貧賤認知程度有限,名字都不會寫,那就更別說懂得左右逢源的為官之道了。

故此,這些人在入朝為官後完全不懂如何恰如其縫地處理君臣關係,常常會越過底線觸犯天子威嚴,從而將自己推向屍首異處的深淵。

而出身世家的皇帝身邊的幕僚與武將大都是接受過良好教育的世家之子,這些人的成長經歷使他們明白朝廷爭鬥的彎彎繞繞,懂得如何在君主面前明哲保身。所以即使憑藉從龍之功成為朝中重臣後,這些世家弟子也能夠摸清天子底線進退有度。

不同的出身環境鍛造出君主的不同性格

自小的生活環境與家庭教育對一個人今後的成就與性格塑造有很大的影響。一般來說出身不好的人自尊心很敏感,生怕別人因為曾經的生活環境而瞧不起自己,但出生富裕且家庭親情完善的人卻不會擔心被人看輕而心生猜忌。

眾所周知,朱元璋是一個將皇權看的無比重要的皇帝,他在位期間任何被懷疑挑戰皇室權威的臣子都會遭到殘忍無情的殺戮,這種情緒上的喜怒無常從側面印證了朱元璋的自信心不足。身為高高在上的皇者,放眼望去滿朝文武有不少都是小時候一起放牛、勞作的夥伴,自己要飯討生活的事情人盡皆知,缺少了天子臉上的神秘面紗,所以朱元璋在朝臣面前沒有秘密可言。

這讓隱私全然暴露的朱元璋非常沒有安全感,也很難建立屬於自己的帝王威嚴,故而他只能像其他出身卑賤的皇帝一樣通過殺戮迫使百官心生恐懼。

相反出身世家的天子就不必如此,至始至終身份上的區別就成了他與大臣保持距離的鴻溝,此外自小在為官父輩的薰陶下,他懂得如何使用手中上位者的權柄來保證身為皇者的尊嚴,也明白在眾多利益交錯的朝堂中以殺立威的方式當屬下策,良好的底蘊使世家皇帝有信心處理好任何突發事件,自然平常對待朝臣的態度就會更為寬厚,不會因為一點點猜忌而大動干戈。

功臣的生死取決於帝王出身

無論歷朝歷代,對於天子來講最重要的都是維護江山穩定,保證後輩子孫能夠繼承皇位世世代代統治國土。因此,皇帝不但要操心在位時的國家政務,還要擔負起皇位傳承的重任。要知道,古代封建社會中世家門閥的能量不管是在地方,還是在朝堂上都是具有很大影響力的,龐大的世家門下優秀子弟眾多每年都會有大概率考中科舉入朝為官。

這些同一世家出身的弟子進入朝堂後結私為黨,打壓政見不合的大臣,逼迫君主妥協依此為家族謀利。

這場世家門閥與皇權較量的爭鬥中,出身世家的皇帝家族實力本身就強大,眾多才德兼備的同宗弟子佔據重要職位可以加重皇帝手中制衡其他世家的籌碼,故而以雄厚家族作為依仗的天子沒必要害怕世家做大後威脅皇權,反而是那些心懷不軌出身世家的官員在謀劃前,需要掂量自身的實力能否與皇室抗衡,如若不然引起誤會就會給家族帶來滅頂之災了。

由此可見,通常在世家天子開創的朝代,朝中百官都會很自覺地竭力抑制自身勢力的發展,在不觸碰到君主逆鱗的前提下維持大臣權力與皇權之間的平衡。

同理出身不好的君主在權力鬥爭中一開始就失去了佔據主導地位,沒有強盛的家族勢力作為支持,君主面對眾多窺伺的世家官員顯得十分孤立無援、有心無力

比如楚漢對決時,劉邦因宗室無傑出人才只好慣用韓信為將,這導致垓下之戰時韓信看穿了劉邦無人可用的窘境,並以此坐地起價要挾劉邦做出讓步將其封為齊王,劉邦迫於無奈只好應允。堂堂帝王連臣子的封賞都不能做主,

想必也是因為韓信的脅迫劉邦才徹底明白了權臣潛在的危害,為之後劉邦不念舊情清除漢楚功臣埋下了伏筆。由此看來,朱元璋封子嗣為藩王散落在各地掌握兵權,並非沒有削弱地方門閥勢力,加強皇室宗族實力的意思。

對於獨木難支的草根皇帝來講,與其放任世家門閥勢力發展,造成尾大不掉之勢,還不如在門閥還未形成威脅的時候就儘早將其剷除、永絕後患。

結語:

世家天子與草根天子相比較之下,不難發現前者在很多方面都擁有著後者不曾擁有的優勢,這些優勢聚集在一起成了世家天子對抗外敵與處理朝臣關係最大的底氣,故此世家出身的天子才能保持隨和、波瀾不驚地態度,靜靜地等待事態的發展全然不會因為心態的變化而大失分寸,丟了王者風範。

相反草根天子的情形就沒有這麼樂觀了,沒有任何助力可以依靠,草根天子一路走來全憑高人一等的警惕心才能成為最後的贏家,他明白皇位所蘊含的巨大誘惑力,也知道在皇位爭奪的問題面前失敗者唯一的結局只有死亡,故而除去所有有力競爭者成了最簡單粗暴的辦法。

昔日情分遠不及生命重要,對並肩作戰的夥伴痛下殺手,看似狠辣無情,實則也是草根皇帝的無奈之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