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大量官吏从哪里来?

写于2020.3.18


秦朝的大量官吏从哪里来?


昨天想到一个问题,秦始皇之所以抛弃封建制、实行郡县制,动因是实现中央集权,更好的控制整个国家。实行郡县制后,选拔官吏的方式也同时作了改变:抛弃了以往封建制下由诸候、贵族的世袭制,采用了皇帝直接任命的方式。试想一下,秦统一六国之后,地盘一下子变大了,就需要“大量”的人才可供皇帝任命为官吏。那么,这些人从哪里来呢?

一时不明。

今天早上正好听了一本书《秦汉仕进制度》(曹三公子 著),比较准确地了解了当时的情况。

秦国统一六国以前,主要采用军功入仕制,并辅以客卿入仕和由吏入仕。军功入仕,大家都明白,不作解释。客卿入仕,就是其它六国有才能的人(外来人才)到秦国做官,比较出名的百里奚、张仪、李斯都是如此。由吏入仕,就是先当一个小吏,然后再做官。吏,属于官府里面的底层办事人员,相当于现代最底层的公务员。但是,“吏”这个群体在秦国很受重视,因为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就实行严格的法治,所有事情依照法令来办事。这就需要有人懂法令啊,那么这些“吏”就是对秦国法令比较精通的人。所以,这些人就可以在依法办事的过程中“由吏入官”。

秦统一六国后,仗也不打了,军功入仕就逐渐退居次要。所谓的客卿入仕也不存在了,因为天下已经一统。这时候,由吏入仕就成为了秦国仕进的主要通道。

听到这里,是不是解决了我前面提的问题了呢?只能说基本解决了,但没有完全解决。我想的是,因为摊子一下子铺的很大,秦始皇需要的是“大量”的官吏。而由吏入仕,能解决这个“大量”的量级问题吗?

目前有三点思考。

1.当时的吏并不需要多大的才能,做吏的门槛比较低。大家知道,秦国是以法治国,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规定的很细。从秦始皇的角度看,他需要的只是忠实执行秦法的人,不需要这些官吏有多大的主观能动性。这就是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做官吏的门槛,扩大了选拔官吏的基数。可以这么说:法治的推广实行,降低了对官吏才能的需求标准。

2.追名逐利的人性保证了供给。我在前面讲过:人世间的事,只要从利益的角度来分析,大概率就可以找到原因,因为人性如此。你想,为什么秦国的军队被称为“虎狼之师”?因为杀敌可以进爵。李斯为什么放弃一个底层公务员(看守粮仓的文书)的职位,去找旬子学习七年帝王之术?为什么又从吕不韦的门客转到辅助嬴政?因为可以当宰相,当“男二号”。天下皆为利来皆为利往。只要秦始皇想要人才,就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人才从社会底层涌现出来。始皇帝要做的,只是设计一套人才选拔的机制即可。

3.对官吏的需求不是爆发式增长,是一个过程。秦王嬴政统一六国是一步步来的,前后一共用了14年。对人才、官吏的需求,也是一步步扩大的,是一个逐步上升的坡道。

以上三点仅是我的思考,也有可能不符合实际。

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呢?欢迎你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