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黑暗到什麼程度,都幾乎沒有電視劇願意拍?

心無止境ghyo


其實原因很簡單,目前翻牌的古裝劇,大致分為漢人王朝,清朝。基本漢人的王朝為主,之所以有清朝,是因為近代史,以及新中國成立的前因。

歷史本身是真實的,也是殘酷的,目前的新中國以漢人為主,56個少數民族為輔。如果拍了關於少數民族的歷史過於殘忍或者讓大眾接受不了,是不利於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穩定的。

而元朝的歷史基本就是殺戮,征伐為主,而且屬於蒙古族的前身,由於蒙古分裂為內外蒙古,所以元朝的歷史從某種程度來說,是侵略史。自然不方便上電視了


指尖紅唇


好吧,我歷史學的還比較好,你居然在娛樂板塊問歷史問題!那我就回答一下

1 涉及到少數民族內容的劇必須由民宗委審核,民宗委的標準基本上是少民不能有哪一個人有一點點壞。

前幾天大火的《延禧攻略》裡面順嬪本來指的是容妃,因為是個反派,角色改民族改名字改封號,戲份刪到就剩一點點。去年《大唐榮耀》裡,男二本來是個吐蕃王子,這茬提都不敢提,給改了個什麼名字。因為他們王朝內部有個啥反面人物吧,直接全劇下架整改去了

2 話題知名度不夠

毫無疑問,國內最火的歷史是三國,第二就有爭議了。以前是清朝,最近看情況又是明朝。但是毫無疑問,元朝是個妥妥的冷門朝代,在國內除了專業歷史研究者,本來就沒多少人對他感興趣了。大部分電視劇導演、投資商拍電視是為了賺錢的,不是用愛發電的。

3、人名太過奇葩

元朝時期一系列人名都存在著滿滿的饒舌感。以元末為例:

王保保的蒙古名是擴廓帖木兒,蒙古伯也臺部人

他的父親是太尉賽因赤答忽

舅舅是察罕帖木兒

他輔佐的是北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

皇太子是愛猷識理達臘

對手是答失八都魯、孛羅帖木兒父子

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是梁王阿魯溫(察罕帖木兒之父,擴廓帖木兒外祖父)

這還是元末蒙古人姓名逐漸簡化、王保保家族都漢化的前提下。這種電視劇,導演拍起來累,觀眾看起來也累,還沒法像清宮劇採用簡稱或者避開。有這資本,拍點古裝劇騙騙小年輕們不好嗎?

4、成本問題

其實元朝本身其風起雲湧程度絲毫不遜於國內任何一段歷史時期,但是卻沒有一段特別有特色的劇情。(其實也跟國內沒有一個人像寫《三國演義》一樣寫出一段膾炙人口的《元史演義》一樣)元朝動不動就是千軍萬馬騎馬射箭的,那成本得多高啊,相比之下清宮劇都是後宮爭來爭去,很少這種高成本場面。

文藝作品在選擇歷史時期時一般都會拍亂世。

如果拍元初的話,忽必烈滅南宋,在十年前二十年前可能還行。但是在今天估計會被網上小皇漢們罵死。如果拍元末的話,還不如拍以明朝為中心敘事的明初。

如果拍盛世宮廷劇的話,那就是:可以拍,但沒必要。

啥?有錢?有這個錢,去拍點明朝、唐朝甚至架空歷史劇去騙騙小年輕們不好嗎?

最後我向你推薦我唯一看過還非常有印象的一部關於元朝的電視劇,那就是《成吉思汗》,動不動就是千人騎馬大場面,高成本製作,劇情基本還原蒙古秘史,強烈推薦!







每日趣聞夢中蓮


看到很多說法和討論:元朝是相當黑暗的。怎麼黑暗呢?首先是大屠殺,其次是種族歧視,再有就是不重視科技文化。總之,有一部分人認為,元朝是一個血流成河、漢人為奴、愚昧無知的朝代。

在蒙古人令人髮指的暴政下,漢人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甚至有些人還提出,本來中國宋代之前是平安盛世,在世界範圍內也是居高臨下的帝國地位,之所以後來沒落了,主要是少數民族蒙古人鬧的。具體說來就是元朝的黑暗統治徹底摧毀了宋代之前積累下來的中華文明,以至於朱元璋接手的是一個被蒙古人玩殘的爛攤子,後來雖然有大明的“勵精圖治、文治武功、科技發展、文化昌盛”但始終沒有恢復元氣。

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也不認為元朝是黑暗的,愚昧的。歷史不是寫小說,歷史是科學。科學是要講證據和邏輯的。對於一個歷史朝代的評價是要有真憑實據的, 要有史料依據的。

有人認為,元朝是個很種族歧視的朝代,理由就是劃分“四等人”。但其實所謂“四等人”只是在官場和科舉考試這個領域內施用,並不是在全社會推廣,而且未必嚴格施行。封建社會一直存在等級和階級意識,沒必要給元朝扣個種族歧視的帽子。我們都知道,在元朝,不但漢人能當官,漢人還能經商,而且漢人中還有大量的富戶。從博物館裡的元代文物到元代寺廟裡的壁畫,我們都能發現,在元代,漢族中那些富戶的生活過的依然是不錯,至少不比宋朝差,不比明朝慘。壁畫上漢族貴婦的著裝依然雍容,博物館裡,漢族地主的隨葬品依然奢華。甚至元朝的山水畫裡還能看到江南地主的莊園。所以元代存在很嚴重的種族歧視是站不住腳的。

如果說元代文化凋敝,蒙古人不重視文化。該怎麼解釋元曲是中國戲劇開端這種事實呢?如果在一個文化極度凋敝,統治者極端愚昧的國度,居然產生了比較成熟的戲劇和一大批的戲劇作者,這說不通啊。不但是戲劇,就是在陶瓷工藝上,又創制除了元青花,水利工程上又有大運河,城市規劃上又有元大都,數學上又有《四元玉鑑》……

眾所周知,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是指兩宋和元代。即便是在經濟上,元代都有可以拿出來獨領風騷的地方,在蒙古人統治期間,中國市場與印度和馬來亞市場有著密切的聯繫。大批中國船隻定期在爪哇港停泊,帶回“黑胡椒、良姜、畢澄茄、丁香和其他香料,刺桐商人們因經營這些商品而致富”。從另一些史書中,可以瞭解到忽必烈及其繼承者們與特拉萬可和卡納蒂克的大公們締結了真正的商業貿易協定。中國的商船隊載著大捆的生絲、彩色絲織品、緞子、薄絹和金絲錦緞定期在加韋裡伯德訥姆,卡亞爾、奎隆和錫蘭停泊;返回中國時,運載著印度世界的胡椒、生薑、肉桂、豆蔻、平紋細布和棉布,以及印度洋的珍珠和德干高原的鑽石。

總之,如果要從史料和文物的角度看,元朝固然不能脫離中世紀的黑暗,但在同等條件下,元朝還是一個很不錯的朝代,至少跟民變從頭到尾都沒停息過的兩宋和昏君輩出的明朝比起來,還算可以吧。

那為什麼元朝還會被很多人說的那麼“黑暗”呢?

首先是民族因素,就是元朝畢竟是蒙古人以外族的身份統治中國,而且從頭到尾,蒙古人不認為自己屬於中華,中華也不過是自己遼闊國土中的一個大單元。而且相比較漢族士人來說,蒙古人更喜歡能搞錢,會經商的色目人。也就是說蒙古人乾的再好,那也是外族人。相反外族人如果有了點錯誤,則會被無限的放大。比如說元代濫發鈔票通貨膨脹。其實就這個問題來說,因為中國古代沒有現代的這種經濟學知識,紙幣這個玩意從來也沒徹底搞明白過。明清的紙幣也有貶值的時候,這個不是元朝獨有。

尤其是對於讀書人來說。元代漢人雖然可以做官,但是一般進不了中央。最主要的是,即便是能當官的漢人基本也不是走科舉的渠道,元朝加外也沒辦過幾次科舉。這就意味著,元朝的漢族讀書人是非常怨恨政府的。這就導致讀書人或者說文人對於元朝的評價很低,真正說老百姓,尤其是商人,未見得就多怨恨元朝。在古代,歷史甭管是野史還是官史都是讀書人來寫的,只要得罪了讀書人,在歷史裡的形象基本就是越描越黑。

另外就是元朝的前身,蒙古帝國時代,殺人太多,對於中原地區的破壞太大。有資料表明,因為蒙古大軍的入侵,金國戶口蒸發了將盡2/3。元朝打南宋的時候因為忽必烈身邊有一幫漢臣,加上忽必烈的朝廷已經脫離了先祖那種匪幫式的經營模式,故此對南朝的屠戮就緩和了一點。而在鐵木真的時候,蒙古人連繁華到極致的中都都能燒成一片白地,蒙古人的破壞力可想而知。這就造成了大家對蒙古人的第一印象就非常惡劣。

元朝的敗亡,其主要原因在於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政局不穩,皇帝大多不理國政,貪圖享受,腐化至極,經臣鉤心鬥角,欺上瞞下,朝廷橫徵暴斂,經濟越來越衰,激起廣大人民的反抗。各地農民起義,指向元朝統治階級,在歷史潮流面前衰亡。

元朝中期頻繁更換皇帝,僅在大德十一年(1307年)至元統元年(1333年)就更換了36個皇帝,在位都很短,全部由權臣擺弄下詔或頒佈詔令。皇帝成為傀儡,不能決策大事。宮廷紛爭連續不斷,爾虞我詐時時出現。再加上經濟落後,廣大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中原地區農民尤其悲慘,飢寒交迫,其嚴重程度已達到再也不能忍受的地步。這樣,人民群眾被迫起來反抗,農民舉行起義,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口號,將矛頭指向元朝。

元朝末帝妥歡帖睦爾在位較長。他從元統元年(1333年)六月至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七月,共35年的時間,是處在農民起義軍的進攻與元軍的抗擊時期。可是,在這樣長時間內元軍之敗,其原因不在將帥無能,士兵不勇,而是元朝政權不修政治,不興經濟,無休止的內部爭權奪利,互相殘殺的結果。尤其順帝是個昏君,朝令夕改,出爾反爾,不得從臣之心。所以,宋王及地方勢力首領,在危急時刻拒絕帝詔,不遣兵參戰,造成四分五裂。

無論哪個朝代,其被滅亡之幫,皆不外乎朝廷之腐敗,群臣之相互爭權奪利,互相殘殺和君主之昏庸。這也可說是一種國家滅亡的基本規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