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曾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奖的候选人,为何均未成功获奖?

弗洛伊德曾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奖的候选人,为何均未成功获奖?

在所有的学科中,有一门学科最为神秘莫测,最为深奥难解,它就是心理学。像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理论可以在实验室通过实验加以证明,可同样的实验手段对于心理学来说就不适用。弗洛伊德,曾写《梦的解析》的男人,他创下精神分析理论,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解开了梦与精神疾病之谜。他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得到世人的认可但也存在争议,曾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奖的候选人,但均未获奖。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弗洛伊德青少年时期,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毅然选择自然科学

弗洛伊德曾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奖的候选人,为何均未成功获奖?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各人生阶段的留影

弗洛伊德,全名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出生在捷克斯洛伐克摩拉维的一个只有五千人的小镇弗赖堡。他的父亲是犹太人,经营羊毛生意,家境殷实。他四岁随父母到维也纳,他的童年基本上是在那里度过的。弗洛伊德是老大,母亲特别宠爱他。他母亲活到九十五岁,弗洛伊德回忆说:“作为母亲的掌上明珠,那个孩子从小就养成一种征服者的气质,相信自己会成功,结果真的成功了。”

弗洛伊德曾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奖的候选人,为何均未成功获奖?

奥地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金币

弗洛伊德在青少年时期受过严格的文化基础训练,拉丁文和希腊文使他对古典文学和考古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外,他还熟练地掌握了法语、英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在学校,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学校曾奖给他一本名叫《动物的生命史》的书,这本书诱发了他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对达尔文进化论的敬慕。他感到,“达尔文的理论给人类带来了希望,使我们能出乎寻常地加深对世界的认识。”1872年9月,弗洛伊德正准备报考大学。他先选了法律专业,认为它能开启通往政界的大门。但不久又改变初衷,转向自然科学,决定报考医学院,这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873年秋,弗洛伊德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系。1881年春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为了攒钱结婚,弗洛伊德放弃了留校工作的机会,来到医院当临床医师。业余时间坚持研究神经学和脑解剖学。

弗洛伊德的中年时期,两次诺贝尔奖擦肩而过,评奖不成却被世人认可

弗洛伊德曾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奖的候选人,为何均未成功获奖?

弗洛伊德与玛莎·伯奈斯订婚合影(摄于1883年)

弗洛伊德人生道路上的另一个转折点是1884年获得奖学金,来到巴黎沙比特里尔这个欧洲最著名的神经病理学研究中心,投师精神病专家沙考医生。两年后,弗洛伊德回到维也纳,开了一家私人诊所。接着与一名叫玛莎·伯奈斯的德国籍犹太少女结婚。在沙考医生的悉心指导下,又经过亲自试验,弗洛伊德逐步发现,对歇斯底里的认识,是开启人类思维之谜的钥匙。起初,他使用催眠术诱导病人说出在清醒时不能回忆出的往事或内心深处的秘密。不久,他产生了一种新的臆测:可能存在一种比催眠术更加有效的方法,可以使病人在清醒时道出遗忘已久的事情,减缓精神病患者的病痛。

于是,这时期弗洛伊德就把重点放在潜意识和本能上。他的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的心理大部分由潜意识构成,在潜意识流中存在着各种本能和欲念,一般情况他们都被压抑在潜意识流里。精神分析方法就是通过“自由联想”,引发人的潜意识,疏导人的本能冲突,以探访思维深处,使病情得到缓解。

在弗洛伊德之前,潜意识还是一块未被发现的新大陆,一块未被人开垦的处女地,一个被科学暂时遗忘的角落。尽管不少人视弗洛伊德为偏执狂,但是他却以顽强的精神在这一领域追求探索。经过长期的观察、实验和治疗实践,弗洛伊德终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了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曾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奖的候选人,为何均未成功获奖?

《梦的解析》

在精神世界里和在物质世界里一样,每件东西都有某种原因,只要耐心地、敏锐地去寻找,就一定可以发现。——《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关于精神分析理论新的观点、新的概念、新理论散见在他发表的大量专著和论文,以及1895年他与约瑟夫·布劳尔合著的《歇斯底里的研究》里。但较为集中反映他学说的是1900年出版的《梦的解析》。

在《梦的解析》一书中,弗洛伊德通过分析自己的一个梦,提出以下的看法:每个梦代表一个希望的完成;当人们入睡时,潜意识排出障碍,浮现成梦;在梦境里,潜意识占支配地位,意识活动降为从属地位;了解潜意识活动,才能探访到人的内心世界;“潜意识理论”不仅适用于神经功能症患者,而且也适用于健康的人。他指出,精神分析理论与精神病学有联系,同时又有区别。精神分析理论是精神病学的一个分支,通常只是以治疗精神错乱的疑难病症为研究对象。

弗洛伊德曾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奖的候选人,为何均未成功获奖?

心理活动的三个层次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里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三个层次:本能、自我、超自我。

第一层次特别强调性本能,这种本能近于原始动物状态,是潜意识的,遗传性的,是人在出生时就具有的一种本能意识;同时也带有盲目性、残忍性,为了达到目的,追求欢乐,一个人可以不择手段,不顾后果;第二层次的自我受到现实原则的制约,要求人们清醒地认识周围世界;第三层次是超自我,这种超自我的境界强调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以达到人类思维和意识的最高阶段。弗洛伊德认为:假如上述三个层次处于和谐状态,一个人便觉得合群、愉快,否则他就会感到孤独、忧郁。

弗洛伊德还提出“信欲论”与这三个层次,特别是本能层次密切相连,他认为,“性欲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实质所在,人类一切成就如文化、艺术、法律、宗教等都盖出于此。当然弗洛伊德所指的“性欲”是泛指幼儿含拇指、哺乳、排泄、成人婚姻以及对文化、艺术和音乐的追求和创造等。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欲望能解释神经症患者和正常人的心理行为。因此,弗洛伊德的理论也被视为研究本能的心理学。

到了后期,弗洛伊德的认识有所变化,从强调本能转向为注重自我,开创自我心理学的源头。开始摆脱用性欲说明一切心理行为的狭隘观点,承认社会、环境、现实、人际关系和文化发展对人格的影响。突出人的社会性。这一实质性的变化分别反映在弗洛伊德的三篇后期著作中,即《超越唯我原则》、《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和《自我与本我》。

弗洛伊德曾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奖的候选人,为何均未成功获奖?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博物馆的催眠视错觉艺术(维也纳夏勒姆,2015年)

半个世纪以来,围绕精神分析理论出现赞成派和反对派的激烈争论,弗洛伊德和他的研究成果一度无人问津和遭人非议,有人把他的理论成果与瑜伽术、基督教义一视同仁。在1912年出版的一本教科书将弗洛伊德的心理疗法归入“招魂术和通灵术”之列,蒙上一层神秘色彩;还有人认为精神分析与手相术、骨相术一样,是一种伪科学;甚至他的好友和合作作者约瑟夫·布劳尔后来也转而反对他的观点,与其分道扬镳。弗洛伊德曾十分羡慕爱因斯坦,他说:“任何一个不懂物理学的人都不敢妄加评论相对论,但是所有男女老少都敢于评判他的理论,不管他们是否懂得心理学。

不管承认与否,现在所有的精神病医院心理医疗中心都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他不仅启迪了医学界,而且推动着所有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著名科学家亚历山大·雷德·马丁

弗洛伊德多次去意大利和美国讲学,努力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理论,慢慢地世界开始重新认识弗洛伊德和他的理论,接受了他的精神分析理论。1914年和1917年弗洛伊德曾被提名为诺贝尔奖的候选人,在罗曼·罗兰等艺术大师为其多次努力争取下,依然均未成功,最终落选。弗洛伊德在得知自己落选后,曾自嘲地说:

“我已经两次看见诺贝尔奖从我面前闪过,但我知道,这种官式的承认根本不适合我的生活方式。”

弗洛伊德的晚年时期,身患癌症命途多舛,风烛残年仍旧醉心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的晚年正值德国纳粹党发难之时。1933年5月,五千多名佩戴纳粹标志的暴徒在柏林歌剧院门前焚烧了包括爱因斯坦和弗洛伊德的代表作在内的书籍。数月后,他的五个姐妹中有四个惨死在纳粹集中营。加上年近八十的弗洛伊德患上口腔癌,可谓命途多舛,十分不幸。1938年,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弗洛伊德危在旦夕,在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干预下,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德国政府迫于压力,终于允许弗洛伊德携家人离开德国前往英国。

弗洛伊德曾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奖的候选人,为何均未成功获奖?

1938年,弗洛伊德(右二)从纳粹占领下的维也纳逃亡英国途中到达巴黎

弗洛伊德全家来到英国后,受到英国和其他国家的热情欢迎和照顾。慰问信和电报每天雪花般的飞到伦敦,只要信封的封皮上写着“伦敦 弗洛伊”几个字,没有地址也能准确无误的送到弗洛伊德的住所。

1939年初,弗洛伊德的病情恶化,癌细胞已严重扩散。但他依然以顽强的毅力维持着微弱的生命火花,直到临终前几个星期,还坚持为病人看病,做精神分析,同年9月23日,弗洛伊德与世长辞。

弗洛伊德曾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奖的候选人,为何均未成功获奖?

晚年的弗洛伊德仍醉心于精神分析

伦敦为弗洛伊德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仪式,著名科学家A·G·斯坦利在为英国皇家学会撰写的讣告里这样评价弗洛伊德:“只要我们想起,弗洛伊德是在探索一个前人从未触及过的领域——人类思维领域,并且他的理论由于这个领域长期视为森严壁垒的禁区而被人忽视,我们可以认识到,弗洛伊德的理论具有多么伟大的变革意义。”

结语

弗洛伊德曾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奖的候选人,为何均未成功获奖?

弗洛伊德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

直至今天,无论关于弗洛伊德创立的理论争论结果如何,弗洛伊德对现代思想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在探索人类思维的领域里,他提出的理论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实际上文学、艺术、宗教、历史、教育、法律、犯罪学、人类学以及自然科学等每个领域,都离不开他的学说。他的毕生都致力于精神医学的研究,发现了人类思维的规律;提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影响个人命运、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最终解开了梦与精神疾病之谜。可以说弗洛伊德是现代精神病理学的奠基人。

参考资料: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7月.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图片制作者的辛勤付出,若有侵权,请联系长歌君删除

弗洛伊德曾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奖的候选人,为何均未成功获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