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心性修行之法 (1-5全) 傳統文化思想精華 國人需要了解

唐朝李翱写了一篇很有名,中国文化文学史上,文学书史上大革命的一篇文章,叫《复性书》,所以讲儒家孔孟之学能够谈到明心见性,就靠他这一手来的,这一篇文章,比韩愈的威力还大叫《复性书》,一个人的生命本性怎么样明心见性,恢复到本来面目,他用儒家的观点写的,因此产生了宋代的理学家朱熹、二程夫子、陆象山,都是根据这篇《复性书》来的。 ——南怀瑾述

儒家心性修行之法 (1-5全)   传统文化思想精华 国人需要了解

<中 篇>  第一节 论「复性」方法-不起思虑以息情

  或问曰:「人之昏也久矣,将复其性者必有渐也,敢问其方?」

  曰:「弗思弗虑,情则不生;情既不生,乃为正思;正思者,无虑无思也。《易》曰:『天下何思何虑』。又曰:『闲邪存其诚』。《诗》曰:『思无邪』。曰:『已矣乎』。曰:『未也』。此斋戒其心者也,犹未离于静焉;有静必有动,有动必有静,动静不息,是乃情也。《易》曰:『吉凶悔吝,生于动者也。』焉能复其性耶?」

  曰:「如之何?」

  曰:「方静之时,知心无思者,是斋戒也;知本无有思,动静皆离,寂然不动者,是至诚也。《中庸》曰:『诚则明矣。』《易》曰:『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儒家心性修行之法 (1-5全)   传统文化思想精华 国人需要了解


语译:

  有人问说:众人处于昏昧状态已久,若想要使其回复本性之清明,必然要有渐进的程序,请问方法如何?

  我答:不要主动乱想,不要随便起思虑,则不起感情作用。感情不起作用,才是最纯正的思想状态。纯正的思想是没什么好担忧,没什么好计算顾虑的。《易˙系辞下传》说:『天下间有什么好猜测?有什么好忧心的?』《文言传》说:『心在无事闲暇时要以诚道来存养。』《诗经》说:『思虑不偏邪。』

  又问:这样就达成目标了吗?

  我回答说:还没有。这只算是靠斋戒谨慎的制心功夫的表现,还没能摆脱趋静避烦的心理;因为事物若有静的一面的作用,也必然连带会有动的一面的作用,反之亦然;这样动了静静了又动没有休止的循环是情感作用的表现。就像《易˙系辞下传》所说:『所有外来的吉凶祸福与内发的悔惜情意,都是来自于变动不停的本质。』这样的话怎能够回复他的本性呢?

  问:那要怎么办?

  答:当静寂无事的时际,能够知道心灵没有妄动思虑,这是斋戒的境界;知道本来没有所谓思虑这存在的本身,既不牵涉于动,也不牵涉于寂静,这不动摇的样子才是最高诚的境界。《中庸》所说:『能够通于诚,就能够明达。』《易˙系辞下传》说:『天下事物之运动与变动,皆能专一守正。』

儒家心性修行之法 (1-5全)   传统文化思想精华 国人需要了解

问曰:「本无有思,动静皆离;然则声之来也,其不闻乎?物之形也,其不见乎?」

  曰:「不睹不闻,是非人也;视听昭昭,而不起于见闻者斯可矣。无不知也,无弗为也,其心寂然,光照天地,是诚之明也。《大学》曰:『致知在格物』。《易》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语译:

  问: 如你所说的,本来没有思虑起作用的状态,都不起任何对于动或是静的认知,可是声音在耳边响起,就真的能不听吗?东西就摆在眼前时,能真的就说什么也没看到吗?

  答:没有视听功能当然不算是正常人,我说的是即使耳聪目明、能看能听,但是不必被所见所闻迷惑住,使心灵沉溺昏昧就可以了。本性回复后的心灵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寂静不动的样子,却能以智慧之光看透天地,这乃是诚体清明的作用。《大学》说:『达到真知须先辨明是否惑于物。』《易˙系辞上传》说:『所谓易的精神没有思虑,不起作为,寂静不动,却能与天下万事万物起感应而通达,如果不是天底下最神奇奥妙的圣人境界,谁还能达得到呢?』

儒家心性修行之法 (1-5全)   传统文化思想精华 国人需要了解

问曰:「昔之注解<中庸>者,与生之言皆不同,何也?」

  曰:「彼以事解者也,我以心通者也。」

  曰:「彼亦通于心乎?」

  曰:「吾不知也。」

  曰:「如生之言,修之一日则可以至于圣人乎?」

  曰:「十年櫌之,一日止之,而求至焉,是孟子所谓『以杯水而救一车薪之火也』,甚哉!止而不息必诚,诚而不息则明,明与诚,终岁不违,则能终身矣。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则可以希于至矣。故<中庸>曰:『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徵,徵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

  语译:

 问:我看过去注解<中庸>的人,好像同先生的说法都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答:他们是从常识与现象层次来解经,而我则是以心知通圣意。

 问:他们也能会通圣人之心吗?

  答:这我不知道。

 问:如先生所言,只要一日之间复得本性,就马上成为圣人吗?

  答:捶了十年的田土,忽然停下来一段时间,马上就想要有种芽生出;这种心态就像孟子所说的:『想以一杯水来救一整车的柴火』,不会太妄想了吗?停止纵情,久之必定可以复回诚明之体;诚而不停息就能明达;明和诚的持养整年不失,则能一直维持保守到终身;遇到任何困顿阻碍都能持守不失,则可以期望看到止于圣人之境了。所以<中庸>说:『最高境界的诚没有止息,不息而能久,久则有徵验,有徵验则能更加信道久远,德行长久的累积就能广博深厚,广博深厚不停的累积就能上达至高明之境;博厚之德能承受万物,高明之德能覆育万物,坚持长久则能成就一切事物;博厚是效法大地的德行,高明是效法上天的德行,悠久不息,则终将超越一切的障碍与限制;这样效法天地般的生养化育之德,眼睛虽看不到,但是作用很明显;感觉不到他的运作,可是变化却很广大;没有任何作为的样子,可是就能使万物各自成就;天地之间化育的道理,可以就以诚一个字来道尽其实。』

儒家心性修行之法 (1-5全)   传统文化思想精华 国人需要了解

第四节 再论「性」、「情」之作用与关系

  问曰:「凡人之性,犹圣人之性欤?」

  曰:「桀、纣之性,犹尧、舜之性也;其所以不睹其性者,嗜欲好恶之所昏也,非性之罪也。」

  曰:「为不善者,非性耶?」

  曰:「非也,乃情所为也,情有善有不善,而性无不善焉;《孟子》曰:『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所以导引之者然也;人之性皆善,其不善亦犹是也。」

  语译:

  问:凡人的性与圣人相同吗?

  答:桀纣的本性,如同尧舜的本性;桀纣所以不见自己的本性,是欲望与人情偏见搞昏了他的清明;并不是他本性不好的关系。

  问「那做坏事的原因不是因为个性的作用吗?」

 答:「不是的,那是情感的作用,情感有善有恶,可是本性是完全的善。《孟子˙告子上》说:『人没有本性是不好的,就像世上没有水不会向下流的一样。水你用力去拍击它,可以使其激起高过下巴;使力去激动它,可以使水流上山头;难道会往上爬是水的本性吗?这是因为导引它的力量在作用它的缘故;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会有人不善也都是像这样的缘故。』

儒家心性修行之法 (1-5全)   传统文化思想精华 国人需要了解


  问曰:「尧、舜岂不有情耶?」

  曰:「圣人至诚而已矣。尧、舜之举十六相,非喜也;流共工、放驩兜、殛鲧、窜三苗,非怒也,中于节而已矣;其所以皆中节者,设教于天下故也。《易》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易》曰:『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圣人之谓也。」

  语译:

  问:难道说尧、舜都不会有感情作用吗?

  答:圣人只是本着至诚来应事,像尧、舜任用了十六个人负责各种政务,并不是出于自己的私心;流放共工与驩兜,处死鲧,讨伐三苗,也都不是自己的厌怒,都只是合乎感情运作的节度而已;他们之所以动情而能合乎节度,其实都是要为天下建立模范与依循的法度的缘故。《易传》说:『知道变化不测的道理,大概就能知道神明的作为与用意了。』《中庸》说:『喜、怒、哀、乐的情绪未发作之前的状态叫做中,发作了但能合乎礼法的举止叫做和;中是天地赖以生的大根本,和是天下最极致通达的原则;达成中和,则天地能各得其位,万物能各得其养。』《易˙系辞上传》说:『只有深深不测的德行,才能通天下万物之心志;只有微微难识的睿智,才能完成天下最艰难的任务;只有明明通神的修养,才能看起来缓慢,而实际作用快速;看似没有移动,而实际已经达成目标;这就是所谓圣人的境界。』

儒家心性修行之法 (1-5全)   传统文化思想精华 国人需要了解

问曰:「人之性,犹圣人之性,嗜欲爱憎之心,何因而生也?」

  曰:「情者,妄也,邪也,邪与妄则无所因矣,妄情灭息,本性清明,周流六虚,所以谓之能复其性也。《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论语》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能正性命故也。」

  语译:

  问:既然说人的本性好像圣人的本性,那凡人的爱欲厌怒的心是怎样生出来的呢?

  答:情感是虚妄、偏邪的作用,偏邪与虚妄本身是没有存在根源的;虚妄的感情消失后,本性回复清明,流动布满天地四方上下,所以这就是能够复明本性的例证。《易˙乾卦˙彖辞》说:『刚健之道运行化育,使万物各自得到本性与生命最纯正的生长。』《论语》说:『早上通达此道,晚上可以安心逝去。』这是能端正本性与生命人格的修养境界所说的话。

儒家心性修行之法 (1-5全)   传统文化思想精华 国人需要了解


 问曰:「情之所昏,性即灭矣,何以谓之犹圣人之性也?」

  曰:「水之性清澈,其浑之者沙泥也;方其浑也,性岂遂无有耶?久而不动,沙泥自沉;清明之性鉴于天地,非自外来也;故其浑也,性本勿失;及其复也,性亦不生;人之性,亦犹水之性也。」

  语译:

  问:如果有感情造成了昏昧,那本性的作用就已经消失了,为何还有所谓圣人本性的作用呢?

  答:水性明澈,都是泥沙混浊了他的本性;当水混浊时,本性难道就消失无有了吗?如果停止一段时间不去搅动它,泥沙自然会沉淀;清明的本性可明察于天地万物,这并非是自外加在人身上的东西;所以在混浊昏昧时,本性本来就没有消失,只是暂时不见;等到恢复清明状态了,本性也不是又凭空冒了出来,本来一直就在那个地方;人的本性不曾失去,就如同水的本性也根本不曾失去一样。

儒家心性修行之法 (1-5全)   传统文化思想精华 国人需要了解


  问曰:「人之性,本皆善而邪情昏焉;敢问圣人之性,将复为嗜欲所浑乎?」

  曰:「不复浑矣!情本邪也、妄也,邪妄无因,人不能复;圣人既复其性矣,知情之为邪;邪既为明所觉矣,觉则无邪,邪何由生也?伊尹曰:『天之道,以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者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如将复为嗜欲所浑,是尚不自觉者也,而况能觉后人乎?」

  语译:

  问:既然人的本性都是善良,一切只是情的偏邪作用使之昏昧,请问圣人也会有被情蒙蔽的时候吗?

  答:圣人不会再昏昧了,情感的性质是虚妄的、偏邪的,偏邪与虚妄本身是没有存在根源的,因此人无从知道如何恢复本性;圣人复了本性之后,就已经知道情感本身是虚幻的东西了。偏邪的感情作用既然已经被清明之性所觉醒了,觉醒后就再也没有偏邪,那偏邪要从何而生呢?伊尹说:『天道生人,要以先知之人来觉醒后知之民,使先觉之人警醒后觉之民;我是天生下民中的较早觉醒者,我将以这正道来唤醒这些百姓;除了已觉醒的我的之外,还有谁能够来唤醒他们呢?』如果说还会有被情识蒙昧的状况发生,那肯定是还没完全觉醒者;自己都还顾不了,哪里能够觉醒其他后进之人呢?

儒家心性修行之法 (1-5全)   传统文化思想精华 国人需要了解

——————————————————————————————————————

趣生活 定义:

扎根中国本土国情与现状,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正能量趣味生活方式。

生活由我 • 趣味无穷

真诚 开放 学习 TED MOOC 慕课 技能交流 共享 互助 趣味人生 人生畅谈 感情生活 改变自我 享受生活 自在自然 修真 修心 清净 正能量 新都 交友

儒家心性修行之法 (1-5全)   传统文化思想精华 国人需要了解

找回自我,人生需要改变,此时此刻,改变开始。

四川范子——趣生活新都工作站 趣生活构架师

我是四川范子,不是四川贩子,不传递商品,只传递人性和思想。

感谢你的关注点赞转发评论,随手传递正能量,让世界慢慢改变。

各种趣生活项目、思想不定期更新。以上言论,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另:欢迎新都的朋友们,提供关于新都本地的,趣味人、事、物素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