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的人生智慧,心量寬、格局大,才能成得了大事

人人皆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人生就好比耕种的田园,即使同样的阳光雨露,也会因不同的种子而结出异样的果实,而我们的内心便是引发各种行为的种子。

一个人的心念往往在无形中影响着一生的命运。探索人心与人生的关系,是为了唤起人们对内心的重视。

如何将过去坎坷的命运改变成未来美好的愿景呢?如何践行个人的财富圆满呢?

秦孝公的人生智慧,心量宽、格局大,才能成得了大事

需要实践改变心性,修持利他心、无分别心、大爱之心,增加自己的心量,扩容个人的格局,就像给心脏施行了手术,恶心换成好心,邪心变成正念,以智慧心代替愚痴之心,化戾气为祥和,人生状态一定随之改观。

我们总说一个人格局要大、胸襟要广,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但是现实情况中确实需要一点一点来扩大自己的心量和格局,这不是一蹴而就的。

民间讲究好命的人必须具备富贵、长寿、康宁、好德、善终,此为五福。个人如此,国家也是一样。幸福长远、国运昌盛都是需要从自身角度去培植,若不耕耘,何来收获?

秦孝公的人生智慧,心量宽、格局大,才能成得了大事

历史上的秦孝公

让我们将目光拉回到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从秦孝公的故事中去体会:心性有多宽,格局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

最初从贾谊书《过秦论》中认识评论秦孝公,他是这样一个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老夫子写的很是云淡风轻,其实公元前361年孝公继位之际,秦国积贫积弱,外有强权,内有内战,国家并不安定。

秦孝公的人生智慧,心量宽、格局大,才能成得了大事

执政的秦国旧贵族,为了争权夺势,欺凌公室,干涉朝政,秦国几度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

大多数平民百姓,特别是弱秦的子民,生存都是个问题。没人顾得上思量天下格局。

秦孝公嬴渠梁继位后,看见了秦的弱,想到了秦人的苦,这个时候,秦国就需要一位有远见、有胸怀、有想法的新君来带领大家走向新时代,而孝公做到了。

秦孝公的人生智慧,心量宽、格局大,才能成得了大事

秦孝公格局篇1:释放敌人,换取国家休养生息

要想傲立于诸侯国之间,单凭老秦人的一腔热血是不够的,国家需要强大,钱粮需要解决,面对其他诸侯国均已实现了土地私有,极大得提高了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因此对秦国实施改革变法势在必行。

但秦孝公继位时秦国因前朝原因连年征战,国力衰微,又面临旁边魏国、楚国随时有吞并国土的危险。

在对待魏国降将公叔痤的问题上,秦孝公的做法体现了他审时度势的胸襟和气概。

公叔痤是魏国良将,战场上射杀了秦孝公之父。

中国有句老话,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但依据当时的局势分析,释放公孙是最好的选择。

秦孝公的人生智慧,心量宽、格局大,才能成得了大事

孝公不顾朝中众人的压力和丧父之痛,毅然释放公叔痤,还派出特使护送公叔痤回到魏国,并主动将河西高原、秦东地带、函谷关献给魏国,为秦国赢得了接近10年的休养生息。

秦孝公格局篇2:自下《求贤令》,广招天下英才

即位的第一年,孝公“布惠,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史记-秦本纪》),战胜西戎之后,广下《求贤令》,以使秦国走出困境。

《求贤令》-

《资治通鉴卷第二》

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


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秦孝公的人生智慧,心量宽、格局大,才能成得了大事

秦孝公《求贤令》一文中并不避讳历数秦国先祖四代之无能,但秦孝公决心血洗国耻,但有能使秦国强大起来的人才,可居高官,与秦公共治分享秦国。

一纸求贤令,招来天下有识之士,也招来商鞅,对此求贤令,商鞅对秦孝公嬴渠梁的胸襟也大加钦佩,“敢与权臣分享秦国,公器之心可昭日月

秦孝公的人生智慧,心量宽、格局大,才能成得了大事

秦孝公求贤若渴,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并最终带领羸弱之秦走向星辰和大海。

他在位23年期间,杰出的丰功伟绩和大刀阔斧的改革,使秦国树立了崭新的政绩及经济结构。

其后历经秦惠文王等六朝,并最终实现了海内统一。所以我们不得不佩服秦孝公如大海般广阔的心胸和格局,若没有“分土共制秦国”之心胸,也找不来改革能臣商鞅,也就没有了后面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可能。

秦孝公格局篇3:为保变法,欲禅位于商鞅

秦孝公终其一生,胸怀大志,都在走坚持变法富强图存之路。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己人足

事实也证明,秦国变法推行20年后,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了好处。为了保证变法大业能持续下去,秦孝公甚至很诚心诚意的施行了禅让之举。在《战国策·秦策一》明确说到:“秦孝公行之十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

。”(《史记-商君列传》)

秦孝公的人生智慧,心量宽、格局大,才能成得了大事

也许秦孝公整个心里装的都是如何重现秦穆公时的霸业,如何让秦国持续的富强繁荣,因此才会有这种公心,才会不计较嬴氏家族的荣华富贵。

好在在这一点上,商鞅比他看得更远更深。既然变法运动是“顺乎天,应乎人”,又何必让刚刚过上好日子的秦国重蹈内乱之苦呢,所以,即使商鞅意识到孝公去世之后自己有个人安危,也果断拒绝了秦孝公的好意。

后世秦惠文王不得不杀商鞅以平息贵族之愤,但秦国的商鞅之法却没有废除,反而在持续沿用中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而促使秦的统一。

秦孝公的人生智慧,心量宽、格局大,才能成得了大事

《孟子》有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尽管后世注解见仁见智,但也表达了孟子主张的一种反省内心的修身方法。

字典中将心性解释为:性情、性格,在中国古典哲学范畴中指“心”和“性”。

常人修心,例如用一颗感恩心,去孝敬尊重父母师长;

用一颗同情心,去关心帮助身边不幸的人;

用爱心去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用忏悔心去洗涤过去的错误行为,这些都是简单的修心修福的方式。

修习心性,铸造格局,与您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